敦煌缺水致嚴重生態危機 或成樓蘭第二

人氣 47

【大紀元5月1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一日電)敦煌境內濕地面積曾達三百七十五萬畝,但因移民暴增,濫墾濫伐、截斷河流、濫取泉水與地下水,敦煌境內濕地正以每年兩萬畝的速度遞減;曾深達十二公尺的月牙泉僅剩不到一公尺,莫高窟壁畫也遭遇嚴重威脅。若不加遏制,敦煌可能在五十年內步上樓蘭後塵而消失。

「南方周末」報引述敦煌林業局副局長張玉玲說,敦煌過去並不是滿目沙漠戈壁。祁連山冰雪融化而成的疏勒河、黨河匯入敦煌,滋養眾多的濕地和野生林地。

敦煌境內曾有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大湖泊,水量都相當可觀;當地林業部門統計,一九四零年代左右,東、西、北湖及南山一帶有兩百一十九萬畝天然林,是不折不扣的「綠色屏障」。

至今,東湖已名存實亡,北湖瀕臨消亡,西湖和南湖的水面大大縮減。

報導指出,敦煌境內因缺水,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其一是濕地萎縮,濕地以每年兩萬畝的速度遞減,敦煌綠洲區內的一萬多畝鹹水湖和一千多畝淡水湖,已有八成消失。

其二是植被銳減。敦煌境內的天然林去年消失近一半,僅存一百三十萬畝;一九六五年,敦煌有五百七十六萬畝草場,總載畜量十二萬羊單位,現在草場面積減少百分之七十七,載畜量也減少百分之五十七。

其三是沙進人退。敦煌市有五十萬畝土地沙化,一九九四年以來,敦煌綠洲區週邊沙化面積增加二十萬畝,平均每年增加近兩萬畝,沙漠吃掉了四公尺綠洲。

「塞上明珠」為什麼出現生態危機?敦煌市委書記包東紅表示:全是人禍。

一九五零年代後,由於移民等因素,敦煌及疏勒河上游的阿克塞、肅北、玉門市等地區人口急劇成長。

當地居民表示,「最初,大家砍樹只是為了生活需要,用來燒火、做飯、取暖,砍得還不太多,後來就發展到生產需要,大煉鋼鐵時,一天砍下的胡楊樹堆得像一座小山。」

一九七零年代中期,水利部門在安西縣和玉門市的疏勒河上游,分別修建雙塔、昌馬水庫兩個中大型水庫,導致以下四百公里的河段斷流(其中三百公里在敦煌)。

疏勒河支流黨河上游,被阿克塞縣截留五百萬立方公尺的水;在敦煌境內,水利部門也築起大壩,黨河因此斷流。

包東紅表示,由於這裡的地下水主要靠疏勒河和黨河滲透補給,敦煌的地下水位從此得不到補充。

開拓者進一步向湖泊和濕地開發,在這種背景下,月牙泉於一九七五年首度遭重創。

李茂錦說,「泉裡架起了渡槽,四台八泵的抽水機日夜不停地抽了一個星期。」他親眼見到泉水急劇下降,岸邊的沙驟然崩塌,兩台抽水機砸下泉底,其中之一至今都沒挖出來。

開拓者的目光又盯上地下水。一九七六到一九八六年,新開掘的機井數量為一千八百多個,相當於敦煌綠洲每平方公里至少有一個。

只有消耗而沒有補充,敦煌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零點二公尺的速度下降,到二零零一年,累計下降近十一公尺,導致月牙泉水位下降:一九五零年代前,月牙泉深十二公尺,水面廣達二十多畝;一九八六年,月牙泉水位不到兩公尺,到去年為止,僅剩零點九公尺。

敦煌市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李茂錦兒時,月牙泉水一直漫到北坡山腰,因為怕掉進水中,沒有人敢從北坡上滑沙而下。泉的四周長滿水草,孕育著茂密的樹林。鳥獸在林中出沒,斑鳩、白鶴、狐狸、蛇,還有生長在沙裏的肥胖蜥蜴「石龍兒」。

李茂錦說,「它是世界一絕,是缺水讓它掙扎在死亡線上。」

人們從此開始嘗到惡果。敦煌市氣象局長巴秀天說,「首先是沙塵暴的強度越來越大,季節性分布也起了很大變化:以前主要集中在三到五月份,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

其次,極端氣候增加。過去,夏秋雖然也高溫,但早晚天氣很涼,現在變成「該涼的時候不涼」;另外兩種極端氣候是短時期集中降水和暖冬,導致細菌和流行病增加。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也受到威脅。敦煌研究院長樊錦詩說,「強烈的風沙打在洞窟的雕像和壁畫上,就像一張砂紙在上面磨來磨去。敦煌風沙愈來愈強勁了,甚至能把汽車的漆打掉,何況這些雕像和壁畫已經過了千年的風吹日曬。」

專家分析,風沙對崖面露天壁畫產生的撞擊、磨蝕,導致壁畫褪色、變色,還使不少窟區、窟頂遺址殘敗不堪,相當數量的窟頂被剝蝕,甚至將引起崖體坍塌。

敦煌浮塵天氣對莫高窟的威脅也正在加劇。觀測顯示,莫高窟窟區年降塵量到達驚人的地步,它們既能隨湍急的氣流運動磨蝕壁畫與塑像,又能侵入壁畫和塑像顏料的空隙間,不僅使壁畫龜裂,還導致壁畫顏料層、白粉層脫落,嚴重時可使整層壁畫大面積脫落。

今年三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示:「敦煌生態保護工作必須高度重視,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加快進行。請甘肅省政府研究。同時要求發改委、水利部、環保總局予以指導和協調。」

敦煌生態危機也引起甘肅省高層關注,他們嚴格要求敦煌:不許水位再下降一寸。

由於生態壓力,專家論證出「引哈濟黨」的方案,將青海境內、水量較疏勒河豐沛得多的哈爾騰河河水引入黨河上游,以增大黨河水庫下瀉量,讓下瀉的水自然流入敦煌境內。

另外,敦煌市政府規劃,敦煌最終要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旅遊業,減少農業在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例,減少農民數量,最終達到減少耕地、減少用水、逐步恢復濕地和生態的目的。

相關新聞
敦煌莫高窟壁畫嚴重惡化 急待搶救
台經建會:蓄水工程不應以極端環保標準要求
“富的流油”的亞省面臨缺水危機
敦煌月牙泉面臨消失危機  治理經費無下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