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天敬神的阿美族馬太鞍部落

文/余麗珠 攝影/曾漢東

人氣 78
標籤:

【大紀元6月14日訊】馬太鞍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台灣光復後,馬太鞍更名為光復),是全國人口數最多的阿美族部落,也是全國最大、最古老的原住民部落。

馬太鞍部落以植物「fataan」作為部落的名稱。「fataan」是一種樹豆,葉子有如絨布般的光滑,會結出7種顏色的豆子,族人用黑色豆祭神,其他顏色的豆子則拿來食用(馬太鞍部落以男性居多,故又稱生男豆)。族人認為它們有驅邪、治病的作用,紛紛栽種繁殖,且將其視為吉祥物,隨身攜帶。馬太鞍(fataan)即以「長滿樹豆的地方」而得名。

資源豐富的馬太鞍生態園區

馬太鞍濕地是馬太鞍部落的生活區。

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山下的沼澤溼地——馬太鞍生態園區,占地面積約100公頃,是馬太鞍部落族人的生活區,其生態資源豐富,供給族人生活所需,儼然是馬太鞍部落的超級市場。
芙登溪是花蓮溪最南的源頭,貫穿馬太鞍溼地,與地底的伏流湧泉,同為馬太鞍溼地的生命之泉,自古以來,馬太鞍部落族人便以此溼地延續其農耕(早期以種植小米、高梁、旱稻為主)、捕魚的生活方式。

太鞍部落阿美族人原始煮食法。

溼地生態資源豐富,野菜、魚蝦唾手可得,馬太鞍部落族人就地取材,以葉片製成船形容器,把滾燙的石頭置於容器內以煮熟食物,這就是族人原始的石煮法。

維護生態的馬太鞍捕魚文化

芙登溪溪水非常清澈,各種水生植物、魚蝦豐富。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展現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利用食物鏈的方式,在溪裡設置維護魚類生態的工事,成為馬太鞍部落獨特的捕魚文化。

太鞍部落阿美族人正在補魚。

族人以樹枝、竹筒建構三層結構式魚的家,供牠們棲息繁衍,稱為「palakaw」,意思是:讓魚棲息的池塘。他們在最底層放置中空的大竹子或筆筒樹的樹幹,中間層用較粗的九芎樹枝幹綑綁,交疊覆蓋在大竹筒上,最後將最細的竹枝放在最上層。上層生長的浮萍、水草等水生植物,會吸引迴游的魚類來覓食,有鱗片的魚類悠游其中,排泄物掉在中間層的樹枝上,成為無鱗魚蝦的養料,魚蝦的排泄物及屍體,下沉至放置竹筒的最底層,自然成為鰻魚的食物,形成天然的生態循環。

馬太鞍部落族人以樹枝、竹筒建構三層結構式魚的家。

馬太鞍部落族人千百年來完全以生態法來捕魚,吃多少捕多少。捕魚的時候,會在出入口處,放置竹子做的捕魚的籠子(rakar),然後搬動「palakaw」,魚蝦受到驚嚇,就會游進出入口處的籠子裡。

盛大的馬太鞍部落祭典活動

最能代表阿美族文化傳統及規模最盛大的「依利信」,就在馬太鞍部落。每年的8月21日前後,部落會舉行3天的祭典活動(早期是10天),活動期間稱為「依利信」。「依利信」包括祭神、敬祖、比賽及考驗各個年齡階級的表現等活動。

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正在表演花蓮縣舞——豐年海洋。

歌舞是馬太鞍部落的藝術重點,他們的歌舞非常華麗,族人在「依利信」狂歡,唱歌跳舞。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的拉藍‧吾那克表示,舞蹈分為2種,一種為族人小指勾小指,在祭典時候跳給神看(婦女不能參加),另一種則是族人大手牽大手,跳舞娛樂同歡。

「依利信」共有14首歌,唱到第7首歌(媽媽的孩子——讚美男、女孩子)時,就開放給女孩子挑選男孩子。袋子斜揹者為已婚男性,未婚的男孩子在第7首歌時,要把袋子換成揹在單邊的肩膀上,袋子被女孩子搶走,就必須隨她走。
拉藍‧吾那克說:「袋子裡不是裝著香菸、檳榔,而是裝著深深的情感。阿美族是個母系社會,馬太鞍人尤為強烈,被選中的男孩子,必須嫁給女孩子,嫁雞隨雞,不得異議。」

傳統的馬太鞍部落敬老精神

馬太鞍部落自古以來即非常重視敬老精神,整個部落分為16個年齡階級,71到75年次(15至19歲)為最低的年齡階級,稱為「拉底友路(Latiyol)」,比喻精益求精。每增加5歲為另一個年齡層。年齡在2至6級的族人,頭飾上有3根白色的羽毛,代表成年。

馬太鞍部落活動時,皆按照各個年齡層來處理,每個年齡層發生的事情,由各自的年齡層來解決。

年齡階級最低的「拉底友路」,平時要服從老人、出公差;祭典活動時,要負責搬桌椅、做雜事等服務工作。年齡值1至6級的族人,在每年的祭典活動時,必須全程參與「依利信」。11至16年齡階級的老年人則不用做事,等待低於自己年齡階級的族人服務。

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恪守著他們尊天敬神、尊崇長者的精神,展現出無限的智慧,與大自然相互依存,延續著祖先的動人故事。雖然只是一場短暫的心靈邂逅,我卻深受感動,其知足常樂、真摯善良的胸懷,不正是我們需要學習與勉勵自己的地方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靈山秀水梅花湖
2006宜蘭綠博會邀您賞綠
【民俗采風】踢毽子遊戲
膽子真大 他盪鞦韆到最高處還做這樣的動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