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尾寮古道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3
標籤:

前些日子山友向我問起深坑鄉的「尾寮古道」,我一時感到困惑,後來查資料,才發現我曾走過這條古道。當時深坑鄉公所正在施工,尚未正式命名;後來,鄉公所將步道命名為「四龍步道」。鄉公所只是整修古道的其中一段而已。

尾寮古道


這條古道聯絡深坑的「大崙腳」與「大崙尾」兩地之間,在阿柔洋產業道路尚未興建以前,住在「大崙尾」的山上居民,仰賴這條山路往返於深坑市區。中華山岳藍天隊於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將這條古道命名為「尾寮古道」 ,並將其路線分為「尾寮古道北段」及「尾寮古道南段」。我曾走過的路段屬於北段,但沒有走完全程;南段的路線則未曾走過。

今天的行程,從「大崙腳」的尾寮古道登山口出發,一路上坡,從大崙腳翻越山崙到大崙尾。古道翻越的這座山崙剛好是兩條溪流的分水嶺,東側是阿柔坑溪,西側是炮子崙溪,沿著溪岸都有聚落人家,如今都已開闢產業道路。

這附近的山區有不少縱向的古道,也有橫向的古道可彼此聯絡,這一帶我曾走過的古道有南邦寮古道(Linda Road) 、石媽祖古道、茶山古道、 Jennifer Road、向天湖古道、炮子崙古道等,而尾寮古道的位置居中,可與其它古道相互串連,因此隨個人的時間及興趣,走出各種變化的古道組合路線。

尾寮古道,舊石階與新步道並存


我對尾寮古道印象佳,在於這條古道經過整建後,卻仍保存住古道的舊貌。沿途隨處可見青苔斑斑的舊石階與新施工的步道並存。鄉公所採用簡易自然的木板工法,舊石階旁另築木板土階,或者直接在舊石階加設木板,以方便遊客踏踩,並降低滑倒的危險,遊客的安全性與古道的風貌同時兼顧,規劃相當用心。

相較於許多台北郊山步道將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舊石階加以剷除丟棄,改鋪整齊一致的花崗石步道,走尾寮古道時,會有一股特別的感動。傳統與現代,新與舊之間,其實可以兼容並蓄而不悖。

古道一路向上,較陡的路段,設置了木欄杆做為扶手。爬陡坡時,雖然有些累喘,但陡上路段也是古道舊石階出現最多的地方。看著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古樸石塊被木板前後夾住保存著,或者新步道並行於舊石階旁,邊走邊感動,就不覺得爬坡辛苦了。

上行約十五分鐘,遇右叉路,可通往阿柔瀑布(炮子崙瀑布),銜接茶山古道。繼續直行。沿途森林蓊鬱,綠意幽緻。前行二十分鐘,出現一小段棧道,路徑變為平緩;又約十分鐘,抵達「雲登山寺」附近,古道與阿柔洋產業道路在此交會。自此之後,古道被公路幾度切割,而變得寸斷。

尾寮古道南段


橫過阿柔洋產業道路,古道又穿進森林裡,為第二段古道路;約五分鐘,又接公路,然後進入第三段古道;又約五分鐘,再接公路,大約在阿柔洋產業道路6公里處。再橫越馬路,從一民宅的圍牆外繞過,為第四段古道;又約五分鐘,古道與阿柔洋產業道路相會。接著古道完全被馬路取代了。

古道接阿柔洋產業道路,細雨霏霏。


沿著公路向上行,這時山區起霧,雨絲霏霏,公路變得濛濛,走時別有一番滋味。約十五分鐘,抵達「天南宮」。天南宮的地址為「大崙尾1號」。由登山口至天南宮,路程約七十分鐘。略休息後,順登天南宮後方的阿柔洋山,來回約六、七分鐘而已。

尾寮古道南段的起點就在天南宮附近,就在阿柔洋產業道路 7公里指標牌旁。拾階而下,遇左叉路,古道取直行。接著古道變得荒涼原始,路旁長滿蕨類植物,路徑狹窄,走過時,褲管被雨後的草蕨沾濕。一路下坡走,七、八分鐘後,遇一間荒廢的土埆厝,路旁橫臥兩根大門石柱,柱上還有門聯刻字。土埆厝旁有竹林,竹林旁空地雜草橫生,拓墾地也已荒廢。

前行不久,又遇一廢棄的儲水池。由此而下,路況稍差,但路徑仍然清晰。比起北段古道,南段顯得偏僻荒涼,森林更濃密,景觀更原始。沿途可聞右側溪谷的水潺聲,古道有零星的石階遺跡,偶爾出現竹林。

古樸的石砌土地公廟


約十二、三分鐘,古道越溪,經過一處私人農圃。接著古道沿著溪畔,路況變好,有潺潺水聲,溪谷有小潭,這一段路為尾寮古道的精華路段。前行約六分鐘,有左叉路通往附近一座的石砌土地公廟。土地公廟的屋簷及屋脊青苔斑斑,頗有古意。廟牆刻著建廟年代「丁未仲冬」,可能是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或明治四十年(1907年)。我猜前者的可能性較高。

繼續前行,經過一片空曠的荒廢耕地,遇一右叉路,可通往王軍寮瀑布(四龍瀑布)。不知路程多遠,天候不佳,只猶豫而已,未前往一探。直行,約七、八分鐘,經過一座觀音廟,原是古樸的小廟,卻被改建成一半大理石建材,一半維持舊貌,一種很不搭調的半新半舊風格。

爬往阿柔洋山,約三分鐘登頂。


從觀音廟往下走,路徑變為寬闊,約三、四分鐘,抵達尾寮古道南段的終點,接阿柔洋產業道路,約在公路4公里處。由此走阿柔洋產業道路下山。根據山友蕭郎的記錄,約再走十六、七分鐘,即一條叉路通往鎮南宮(石媽祖),可從鎮南宮走「石媽祖古道」下山,回到尾寮古道的登山口。這是我預定的回程路線。

沿著公路走,約八、九分鐘,經過「流星花園」農莊餐廳時,看見右側有一條小徑。這時剛好一位老伯在路旁,告訴我說這條小徑是下山捷徑,可少走一公里的路。他說以前當地人都是走這條小徑下山的。這引起我的興趣,於是決定走走看,或許這條小徑也是昔日的古道。

小徑取直而下,卻無奇特之處,約五分鐘就抵達下方的阿柔洋產業道路,確實省卻了繞公路的時間。然而卻讓我錯過了中途往鎮南宮的叉路。這時懶得再回頭走公路,於是便順著阿柔洋產業道路下山。如此一來,下山的路線反而繞更遠,頗有得不償失的感覺。幸好天氣陰涼,公路健行還算舒適。

「阿柔池」

前行約五分鐘,抵達「復興橋」,阿柔坑溪支流與主流在此會合。我以往都是開車經過這裡,今天走路過橋時,才注意到橋下不遠處的阿柔坑溪,竟然有一座廢棄的舊橋,似乎是一座古橋。心生好奇,便想前往一探。

復興橋附近的岸壁陡峭,不容易下切,於是沿公路走,尋找下切點。不久,在電線桿「阿柔幹21」的路旁發現有一條小徑可通往溪谷。往下走,不到一分鐘,抵達溪谷。眼前卻出現一座小斜瀑,下方形成一橢圓形的池潭,直徑約十公尺,深可能超過人高,可游泳戲水。小瀑之上的溪谷,則是一片平坦的岩壁,溪流淺淺沖流而過,可坐可躺,夏日時,可享受清涼的SPA滋味。

瀑布之上,有平坦岩面。


意想不到阿柔洋產業道路旁的阿柔坑溪溪畔竟然有這樣的一處池潭,卻不見登山記錄提及,暫且稱之為「阿柔池」,既符合地名,也符合這清澈碧波的池水給我的第一印象。

潭水上游幾十公尺處,就是舊橋遺跡處。溯溪而上,溪石溼滑難行,險些滑倒,只好脫鞋涉溪前進。來到橋下,發現橋身是水泥建造的,但石砌的橋墩頗為古樸,猜測建橋的年代可能是在日據時代或光復初期。

橋的另一岸只是一片森林而已,看似無路,當年為何在此造橋呢?以橋的規模,應不會只是為了渡溪採收農作而已。或許森林之中還有堙滅的古道舊徑,且留待他日天晴再來一探究竟。

回到馬路上,繼續前行,約二十分鐘,回到尾寮古道的登山口。今天的行程,下山的路線與原定計劃有出入,雖然多繞了遠路,但卻有意外的收穫,得一古橋及一池潭。回想起來,有時走錯路或繞遠路,未必是一件倒楣的事。走不同的道路,或許會有不同的收穫,所謂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旅遊日期:2006.03.16 (寫於2006.03.22)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大溪.月眉古道.李騰芳古厝
南港山攀岩步道
台北信義區.豹山溪步道
淡基橫斷古道東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