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化社會將使經濟發展失去優勢

標籤: ,

【大紀元8月2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一日電)中國大陸正邁入一個「未富先老」的社會,一邊是「先老」導致的勞動力供給下降,一邊是「未富」帶來的大量勞動力需求,「中國青年報」今天引據「人口與勞動力綠皮書」指出,老齡化將使中國經濟發展失去現有優勢。 

在中國大多數農村,隨處都能看到牆上刷著這樣的標語:「只生一個好!」、「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計劃生育,作為厲行三十年的基本國策,已經深入到國人的意識中。中國大陸民眾漸漸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人多了不好」。

可是,隨著近年來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持續下降,學者們把一個新的問題拋到了決策者面前:五十年後,哪來新的年輕人支撐這個國家的快速發展?哪來新的資本養活數以億計的老年人?而這,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人口與勞動力綠皮書」最關心的話題。

該書作者蔡窗注意到,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百年人口增長轉變之路。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孩子數)已經迅速從一九七一年的五點四下降到更替水平(平均每位婦女生育兩個孩子)以下,一舉進入低生育水平的國家行列。自一九九八年以來,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下降,據估算,中國少出生了數億人口。

不過,隨著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另一個問題凸現出來即老齡化問題。如果一個國家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所佔的比重超過百分之七,就進入了聯合國定義的老齡化社會範疇。根據兩千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正式步入「全球老齡化俱樂部」。

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五千至一萬美元以上,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一千美元,仍屬於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也就是說,計劃生育政策在成功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也催生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未富先老」的國家。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提高速度不斷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構成了中國幾十年來和幾十年後人口變化的主要特徵。

蔡窗與他的合作者王美艷研究發現,在兩千年至二零三零年,中國不僅人口整體上趨於老齡化,而且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本身也呈現老齡化的趨勢。

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在今後若干年內,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還將繼續增加,到二零一三年左右達到最高值百分之七十二點一,隨後將處於逐年下降的趨勢中。從絕對數量看,勞動年齡人口在二零一六年左右達到最高值,為九億九千七百萬人左右,隨後逐年下降。

綠皮書指出,其實,中國勞動力短缺不用等到二零二零年或者二零三零年,當下已經顯出了苗頭。從前年開始,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就開始鬧「民工荒」,接著長江三角洲也傳出「缺工」的消息,進而是京津唐、東北老工業基地,甚至江西、湖南等勞動力流出大省,也陸續傳來了雇工難的消息。這種現象的出現,在具有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徵,並且城鄉收入差距仍然巨大的中國,是前所未有的。

雖然專家對此種現象的解讀各有各的道理,但蔡窗更相信,這是中國經濟增長中勞動力要素的供給關係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已經開始從勞動力「無限供給」轉向勞動力「有限剩餘」。在不遠的將來,隨著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勞動力短缺將是必然的。

相關新聞
【命運的迷霧】命運的有無
風水理論和流派
『黃友輔測字占卜』(1) 測字方法
企業管理問答(八):中國古老的文化比現代企業管理好多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