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生自殺:國內同胞香港生活飽受壓力

人氣 57
標籤:

【大紀元11月12日訊】(亞洲時報 方德豪撰文) 香港科技大學一名內地博士研究生疑因不適應香港生活,於11月10日晚在校內宿舍留下遺書後,上吊自殺身亡。今年八月時,也有另一名香港科技大學的國內學生離家出走,自我流放十三天;事後,這名離家失蹤的湖南尖子尹日強也對媒體表示「在香港讀書我一直不適應」。似乎,有關的香港學院給內地生的支援並不足夠,而香港社會對內地同胞的接納和關懷也有改善的空間。

吊頸自殺身亡的科大內地尖子學生名叫葛煒煒,他曾在其網誌中提到,來港後的生活並不如意。在一篇題為《科大一月》的文章裡,葛煒煒寫道,「在科大生活了將近1個月,但和香港學生的接觸機會並不多……香港學生通常是笑聲連連,我和另一個內地學生則只有面面相覷的份」。

應該指出,在中國各地各城市,異鄉人要適應外地的生活,也許都很不容易;但香港也許是全中國主權範圍之內,普通話通行度最低的地方;國內同胞要適應香港生活,可謂是特別困難。在中國各地的大學校園,都有來自各地的學生,因此普通話基本上都是主要的通行語言。偏偏在香港,使用普通話的人在生活上的適應問題,竟然較操英語的人還要多。使用普通話的同胞若在香港生活,感覺可謂是十分孤立。

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其實十分簡單,就是許多中小學校並不強制在中文課上強制使用普通話。在殖民地時代,港英政府一直鼓勵中國人使用廣東話這種地方方言,這背後似乎也有一定政治考量;回歸以後,香港的普通話教學有所增強,但顯然大部份香港中小學生仍未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話這種十三億人一起用的語言。這種現象,明顯是不利於香港的經濟發展的。

即使是在香港毗鄰的深圳,使用十三億內地人使用的普通話,基本上可以路路通行:在深圳,許多外地人都可以找到工作,不諳廣東話也可以當計程車司機,也可以當菜館待應,客人也都樂於使用普通話。可在香港,只會普通話而不會英語,不單不方便,還有許多時會招來岐視。香港特區政府對於如何掃除這種岐視,似乎並不特別重視,力度也明顯不夠。

這次事件在香港的國內大學生圈子裡引起很大迴響,在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自設的討論區內,大家議論紛紛。偏偏,無論是香港特區政府還是香港科技大學,在回應有關事件時都似在迴避問題核心。

香港科技大學11日發表聲明,「勸告」學生要「注重身心協調,平衡精神和學業生活」,但對如何加強支援其他面對類似問題的內地學生,也沒有提出任何具體措施。雖然科大也承諾會加強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及輔導;但校方的回應,明顯是不足以平息內地學生的不滿,也不能真正徹底地解決問題的。

香港科技大學表示,已將葛煒煒死訊通知其江蘇家鄉的親人,並派出一名教授及化學系的部門主任前往江蘇,協助其家人來港辦理後事。另外,該校又表示,已向全體師生發出電郵告知事件,盼望大家要互相關懷,化悲痛為力量,協助死者家人度過艱難時刻。校方還稱,會接觸認識葛煒煒的同學和宿友,及時提供心理輔導,稍後亦會安排悼念儀式。

內地和香港的文化磨合問題這,涉及香港於後殖民時代的調整問題。但很可惜,在這方面,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區當局的思維,仍有許多誤區。

舉個例說,在「一國」的問題上,香港的輿論許多時太重視做表面文章(例如電視新聞前有沒有播放國歌),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基本(例如語言上沒有更積極的整合,社會上不加大力度消除岐視內地同胞)。香港社會處處想從中國中央政府方面拿好處(例如爭取放行內地資金投資港股),但卻照顧不好內地的尖子學生,這不是很不合理嗎?

另一方面,在鄧小平的構思裡,「兩制」在2047年最終可能成為「一制」,哪是因為內地香港會不斷整合。但從一些跡象看,雙方面都沒有太積極朝這方面推動:香港有很好的公務員制度,有很好的法治基礎;這方面,中國內地卻沒有更積極地利用香港的經驗;反而,中國人大過去一些出於善意的 「釋法」,甚至是中央官員近日不點名批評香港公民陳方安生參選立法會一事,都恰恰是可以到打擊外界對香港法治的信心的。

由鄧小平構思的「一國兩制」,距離成功還有很遠很遠。內地和香港,都有許多事情可以檢討。(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巴基斯坦加強戒備 謹防紅色清真寺再爆衝突
南京高中生上吊自殺 消息被封鎖
維州理工大學檢討報告出爐  要求強化相互連繫
淡大學生墜樓  死因待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