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聞小百科:彗星 近地小行星

標籤:

【大紀元7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二十七日電)國立中央大學指出,「彗星」主要由高揮發性的冰組成,通常直徑只有幾公里。而少數軌道特異的小行星和地球軌道相交,可能存在與地球碰撞的危險,稱為「近地小行星」。

中央大學表示,太陽系的範圍以太陽為中心,包括8大行星及衛星、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和(鬥兒)神星所組成的新分類)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古柏帶天體(Kuiper Beltobjects )、彗星和星際塵埃。

小行星絕大部分存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大小從幾百公尺到數十公里都有。

而彗星軌道具有高離心率,近日點一般都在內行星軌道的內側,遠日點在冥王星之外;當一顆彗星進入內太陽系後,與太陽的接近會導致她冰冷表面的物質昇華和游離,產生彗髮,以及拖曳出由氣體和塵粒組成、肉眼就可以看見的彗尾。

平均每發現100個小行星,才有1個近地小行星;而每發現1000個小行星,才有1個彗星,發現機率並不高。

台灣的鹿林巡天計畫自2006年3月到2007年7月,將近1年半時間,共發現近400顆小行星、1顆近地小行星及1顆彗星,成果豐碩。

相關新聞
科學家研究防小行星撞地球
踢館好萊塢 小行星撞地球?推走它!
天體變遷:死亡恆星蠶食周圍小行星
鹿林天文台至今發現280顆小行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