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對白堊紀的生態環境提出新觀點

人氣 16

【大紀元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去執綜合編譯報導)目前科學家對白堊紀的概念,認為它是從1億3千500萬年前開始,到了7千萬年前突然終止,連帶著恐龍也在此時絕跡。這種說法或許有道理,但是近來科學界對白堊紀的生態環境又提出一些新的觀點,或許可以與老一套的說詞並供參考。

恐龍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龐大可怕的動物,牠們的絕跡至今仍然是個謎。許多人幾十年來都認為是行星或慧星撞擊地球,掀起塵土遮蔽太陽,地球因此急遽冷卻,動植物遂全遭毀滅。這種說詞頗有說服力,但許多科學家並不完全採信。他們承認恐龍是很快就死亡,但問題沒離譜到這種程度。於是又有另一些說法,認為恐龍是因花粉過敏而死,或因火山爆發而亡,或因染病而終告絕跡。

恐龍絕跡可能是由於昆蟲傳染病毒

根據時代(Time)雜誌近日的報導,現在恐龍生病致死說又掀起另一波高潮。俄勒岡州立大學動物學教授喬治(George Poinar)與其妻羅伯塔‧波納(Roberta Poinar)專門研究琥珀化石中的昆蟲與恐龍的化石糞便。他們在收藏的礦物中,發現壁蝨、線蟲、吸血蠅,與其他惱人的東西例如腸內的寄生蟲,它們早在白堊紀時代就已存在。

波納夫婦在其2008年的新書《恐龍受昆蟲之擾》(What Bugged the Dinosaurs)中指出,壁蝨、蚊蠅等吸血昆蟲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元兇。該書主要針對琥珀中許多昆蟲的化石做了廣泛的研究,發現由於昆蟲於白堊紀時期多樣快速的演化,許多病原體迅速蔓延,造成恐龍這類大型爬蟲類大規模受到感染,最終導致滅絕。

昆蟲可能因傳授花粉而改變植物界的生態

波納認為小行星撞地球改變全球氣候,致使恐龍滅絕的說法論據不足,因為恐龍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數百萬年,才逐漸滅絕的。只有昆蟲與疾病才是合理的解釋。

在昆蟲化石中,研究小組發現昆蟲腸內有利甚曼病與瘧疾的病原體,直到現在它們還會傳染給鳥類與蜥蜴,另外在恐龍糞便的化石中,也發現昆蟲會傳染的寄生病菌。

波納認為,昆蟲除了傳染疾病,也很能為開花的植物傳授花粉,使其越來越繁衍,逐漸取代蕨類、蘇鐵與銀杏這些植物。如果草食性恐龍不能適應這種新的食物,它們勢必挨餓致死。

不過波納在書中不是強辯恐龍全都死於傳染病,而是說明牠們長期因病羸弱,再加上慧星撞地球、火山爆發等災難發生,遂使恐龍全部絕跡。他表示:「我們不敢肯定昆蟲是恐龍絕跡的確證,但我們相信牠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的研究顯示,白堊紀的琥珀化石中有傳染病毒的媒介,至少有一些是傳給了爬蟲類。這個研究結果可填補恐龍滅絕原因不足之處。」

白堊紀雖然全球暖化 但仍有冰河存在

另一項對傳統說法的挑戰,來自近日《科學》(Science)雜誌的研究報告。它指出,地球在9000萬年前鱷魚還活躍於極地地區時,就已經形成大型冰河。這項發現推翻了之前所認定:地球「超級溫室效應」時期冰河全部融解,極地是完全無冰的說法。

該報告從許多證據中確定,約在9千萬年前的白堊紀土侖期(Turonian),氣候特別溫暖舒適,有些海洋表面的氣溫可達華氏100度,連在北極,鱷魚都能繁衍興旺,或許這就是一旦慧星撞擊地球,導致地球驟冷後恐龍會受不了的緣故。

但是當時為甚麼南極洲卻是一大片冰河呢?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的波里曼(Andre Bornemann)及其同僚分析海裡滋生的有孔蟲類體內的氧18同位素,發覺如果海水蒸發後不再回歸海裡,則海水的氧18至氧16的比例會改變,但是這些有孔蟲類不計較這些,它們的因應之道就是將氧氣吸收入殼內。

研究者發現,幾萬年前有孔蟲類含有特別多的氧18,這顯示冰河的確存在。雖然海洋氣溫的變化會改變氧氣的協調均衡,但海底的溫度不管海面的溫度如何,仍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海底的生物仍面臨氧氣不均衡的狀態,這意味結冰的情況是有可能的。

至於在一個超熱的世界為什麼會有冰河的存在,而當時的世界為什麼會那麼熱,似仍有不明之處,難以解釋。

綜合言之,從溫室的冰河與羸弱的恐龍問題上,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所知仍然有限,所以人們不應對先前的說法或定義墨守成規。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超級病毒蠢動 青蛙恐大滅絕
新理論:昆蟲傳染疾病導致恐龍滅絕
生育率下降 精子銀行盛行
SBL裕隆陳信安成績優異 獲12月MVP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