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聆賞者》序

音樂到底是什麼?

文/Anthony Storr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在所有語言中,只有音樂是無法直接領會與轉譯的,因此,音樂的創作者有如神明,而音樂之玄奧則是人類技藝中之最。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

自有歷史以來,世界上聽音樂的人從未有如今日之多。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音樂人口更是大幅增加。唱片、電台乃至於電視,使音樂深入民間,其範圍之廣絕非五十年前所能想像。儘管有人杞人憂天,唱片將會搶走歌劇院與音樂廳的聽眾,但觀賞現場表演的人還是倍增了。<--ads-->

基於個人的喜好,這本書主要是談古典或所謂西方的「藝術」音樂,而非「流行」音樂。這兩種音樂居然會分道揚鑣,說來不免令人遺憾。19世紀後半葉,隨著中產階級財富的增加,以音樂作為消遣娛樂的需求也不斷提高。當時廣受人們喜愛的奧芬巴哈、約翰.史特勞斯父子、夏布里埃、蘇利文,以及其他才華橫溢的輕音樂作曲家,至今仍然令我們陶醉不已。進入20世紀,則有蓋希文、傑若米.肯恩(Jerome Kern)與厄溫.柏林(Irvin Berlin)接續了此一傳統,直到1950年代,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才分裂成一道幾乎難以跨越的鴻溝。

儘管音樂的擴散無遠弗屆,音樂本身仍然是一個謎。對熱愛音樂的人來說,一旦剝奪了音樂,固然是最殘酷的懲罰,另一方面,有人嗜音樂如命,卻不是因為要靠音樂維生,或是天生就賦有音樂細胞。懂得音樂作曲技巧的人,固然比門外漢更能欣賞樂曲的結構,同樣地,會玩一種樂器或善於歌唱的人,往往也因積極投入音樂活動,從而豐富了對音樂的了解。身為弦樂四重奏的一員,甚至只是大合唱團中的一個無名小卒,固然會發現這類提升生命的活動是無可取代的,但也有人既不會讀譜也從來不曾想要學一種樂器,照樣愛樂若狂,若一日沒有音樂,竟似白白過了一天。

在當今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種頗為令人疑惑的現象。許多人認為,藝術之為物,與其說是一種必需品,不如說只是一種奢侈品,並強調,藝術中唯有文字與繪畫才對人類的心靈具有影響力。不懂得欣賞音樂的人總認為,音樂倏忽即逝,提供此類樂趣誠屬多此一舉,只不過是生活的表面裝飾,是一種無害的嗜好而非必需品。正因為如此,在政治人物當今的教育政策中,音樂已經很少被置於重要的地位。

今天,隨著教育的日趨功利,一切以獲得實用的就業技術為導向,而不注重充實個人的生命體驗,在學校的課程中往往淪為「副科」,只有富有的父母才供得起,至於明顯缺乏「音樂」天分的學生,更被認為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了。

過去認為音樂具有極大的力量,影響所及,可以左右個人或國家的命運,這種觀念如今已經消失。在一個以視覺與言說掛帥的文化當中,音樂的重要性乃益趨模糊,因此也遭到了低估。感官的愉悅固然是音樂體驗的一部分,但音樂工作者與愛好者所受的專業訓練卻不了解,音樂所帶給我們的絕不止於此。音樂能夠帶給我們什麼,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得清楚的,本書是一本探索之作,意在找出影響我們深遠的音樂到底是什麼,並說明音樂為何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我撰寫本文時,美國西部某州的州長正在發表就職演說,指出該州有許多不適任的老師和學生。但是他說,別擔心,說他和他的內閣保證讓他們負起責任。問題是,該州擁有全美最多的老師與學生人數,閱讀測驗的分數卻是全國最低,學校和圖書館支援評等也是最低,然而他的演說裡完全沒有提到。或許他認為,提高威脅會比增加書本效果更彰。
  • 離開這些孩子已經三年了,學校情形仍然沒有比從前改變多少,令我極度訝異。當我聽到新學校的老師談論班級畢業,他們說:「孩子們個個都已經長大,變成真正的紳士和淑女!他們變成熟了!」
  • 遊戲是孩子最自然而發的活動,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許多重要的事物。成人們大概都能接受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的觀念,但視遊戲為兒童重要的心理溝通媒介,就較易為一般父母所忽略。
  • 在單純的遊戲中,父母以同理心,進入孩子的世界,共同去發覺恐懼的來源,不僅讓孩子獲得精神上的支撐,同時,開創了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去表達、理解恐懼,從而走出恐懼。
  • 所以很多年輕學生在學習理化、生物、地科,甚至數學時,心中都有一堆「為什麼」的問題,這也是激發他們想一窺堂奧的原因之一。
  • 康德有句名言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個人必須要有平等的機會才能去自我實現。基本權利是不能剝奪一絲一毫,否則就無法實現自我。
  • 周勍曾憂心指出:如果不注意食品安全問題,未來導致中國大陸國力崩潰的原因,非常可能是因為食品污染問題而引起的社會動亂。針對這個一髮千鈞的問題,他在幾年前就已開始了大量、翔實具體的研究調查工作,部分成果就是現在這一本書《中國大陸食品污染》。
  • 如果說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裡兒童們的不少疾病是由於吃和補的因素所導致的話,那麼在廣大而貧瘠的鄉村裡的兒童的遭遇就更足堪憂。如蔬果農藥殘留、有機磷。會引起神經功能紊亂,重者中毒死亡。果蔬食品的重金屬、亞硝酸鹽污染屬於慢性積累中毒,是導致兒童癌症、軟骨病等多種疑難怪病的因素之一。在阜陽這個城市裡,因其經年製售劣質嬰兒奶粉,導致多名大頭嬰兒事件而臭名遠播海內外,引起了全球對中國食品品質的關注和警覺。
  • 一直想寫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這個想法其實在20年前就已經萌芽。1987年底,台灣宣布解嚴,報禁隨即於1988年開放。當時我剛回國教書不久,應《中國時報》余紀忠先生邀請,進入報社兼任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負責整個國際新聞的規畫。
  • 每一段時期,國際上都會出現一些大家所關心的議題,而且直接對國際政治(包括國與國的互動,以及各國權力的消長)造成影響。所以我們除了觀察體系結構之外,還得看這段時期國際上的中心議題有哪些,然後從這個議題或這幾個議題出發,輻射出去,看它所引起的漣漪效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