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回響

在暮色蒼茫中看見高貴與不朽(一)

米勒藝術創作系統的整合建立
巴東( 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任 )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 ,

任何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在成熟發展的過程中,勢必經過許多不同的表現時期,因此在藝術史研究中,往往會將畫家一生的藝術發展加以風格分期,以觀察並說明其不同時期的表現特色。

西方研究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也是如此,因此可以在米勒早晚的各期作品中,世人看到了豐富多元的藝術創作內涵;例如他較早的「瑟堡:青年時期」有許多肖像畫,這是西方學院繪畫傳統中畫家所必然接受的教育訓練,同時也是當時畫家生活的基本條件。其次他還有不少作品是描繪神話歷史主題的群像畫,表現高尚情操的人文內涵,也具有浪漫主義的激情感受。


米勒自畫像

以上是他延續西方學院傳統所影響的部份,而他又畫了不少稱之為「華麗時期」的女體裸像,這些作品柔膩旖旎,甜美慵懶,則顯然是來自於法國18世紀以降貴族階層喜好的洛可可風格影響,而這也是當時法國藝壇所流行的時尚品味。另外他所畫的風景具有西方荷蘭風景畫的淵源影響,而他喜歡畫農民生活的主題內涵又屬於西方風俗畫的表現範疇;同時那些具象而寫實的描繪方式顯然又與庫爾培(展譯)(Gustave Courbet, 1819-1877)的寫實主義可遙相呼應。因此對許多西方藝術的研究者而言,米勒有著複雜而難以釐清的藝術風格表現。(註)

實際上與其將米勒各期繪畫中差異過大的畫風表現元素,視為是畫家輻射狀地發展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倒不如將之視為是畫家成熟發展過程中,將各種不同的畫風淵源與創作元素逐漸整合的一個過程,畫家亦由此建立其個人成熟完整之藝術創作體系。這個風格系統的建立完成,則代表著畫家的「實現自我」,也是解讀其藝術創作成就的重要關鍵。米勒天分雖高,但是在發展學習的過程中,仍需要經過不同的養分滋育,同時一個年輕的畫家也不可能在一開始便清晰地掌握他想追求的意境;藝術家必須在摸索中反覆鍛鍊才能逐步釐清地完成,此乃謂之「藝術創作體系之建立完成」。


米勒名作 《拾穗》

因此米勒早期尚未至搬遷於巴比松的時期,有比較多源自於西方學院派傳統的肖像畫與故實?畫,也頗受時代流行氣息的影響而畫了不少女體畫;1848年以後的畫作則呈現出具有時代社會氛圍的寫實意象,1849年遷赴巴比松以後一方面專注於他所喜歡的田園風景畫,但更將他所關心的農民生活結合了風景意象與群像畫之結構表現。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特質,經過了相當時間的發展醞釀,在1850 年代中晚期,則達到了其藝術創作的高峰,此次來台展出的傳世名蹟《拾穗》、《晚禱》、《牧羊女》則俱為此一時期的顛峰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巴比容畫派,實際上並非是一個畫派,因為它既無共同的老師,也無固定的學生,更沒有所謂的教規。「對學院主義的仇恨,忠實描繪自然的願望(特指法國的自然),偏好自然的粗獷與剛強,崇拜十七世紀的荷蘭繪畫,在這幾方面已有足夠的理由團結一起,而組合成巴比容的群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現空間。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12月30日起以「情為何物」為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愛硯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硯石各具風格,件件值值細細品味。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即起推出年度大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集結北院及法國、荷蘭、日本等12家國內外館所的珍貴典藏,呈現16世紀亞洲、歐洲、美洲經由航行所展開的交流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