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玉山行旅》《宁静的夜》双主题水彩展

洪东标《创作的理念与实践》(五)

2008年11月16日国父纪念馆演讲内容摘录
洪东标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玉山行旅》

2007年10月15号,我踏上了三天两夜上玉山主峰的行程。体会到“登玉山主峰”乃是生为台湾人在一生之中最有价值和必须坚持完成的事件之一 。

有人问我,这些作品是当地写生吗?我跟各位讲,绝对不可能,因为你上玉山那么高(3,900多公尺),背着装备、衣服和带的东西,你已经没有足够的体力再去背画袋、画架;场地、时间,体力都不适合。所以这批作品,都是当时有所感动,拍照后回来画的。

我一直强调一点,我的画每一张照片都是我拍的,我绝对不会用别的人照片来画:第一,那不是你的原创;第二,那跟你的感动无关,所以我觉得一张画要感动别人,要先感动自己,才有办法感动人,这是我一直坚持的部分。

我画的是一张画,而不是一张照片,我常常告诉学生,照片只是参考。如果你画画的时候是追求那张照片的内容,你用那张照片作目标,那你画完以后,画得像那张照片,那你以为你做到了,其实你是失败了。因为你会被摄影师笑,会被照相机取代。因为美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模仿出来的。照片是模仿自然,那个自然的东西,自然的美,可以做为参考资料。但是最后画出来的画,是理想的美,而不是那个照片形成的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登玉山主峰,是身为台湾人有价值和必须坚持完成的一件事。很多人听我这样一讲,就想说,洪老师你几岁?说我去年登上去53岁。我在玉山上面遇到一个72岁的,都上去了。大家可以勇于尝试,其实那条古道不难走,难度在于海拔高,高山症的问题。登上玉山那一刻我很感动,我就想,我一定要把它画下来。我也觉得登上玉山也是人生很难得的经验,所以把它画出来跟大家分享。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它作为画展的主题。


人物

这幅人物画很特别,有人问:为什么要把人家的鼻子那么红?我是觉得色彩在这里并不重要,我只是呈现那个光泽、圆的立体感和色彩形成的趣味,而眼神才是最重要的。朋友坐在排云山庄着休息,我觉得他的神态很悠闲、自然;我就拍下来了。

我们可以从照片和画的对照,来看看在经营整个画面的空间上,强调的焦点上,有什么差异。在下面这幅作品中,我会希望石头上有一些光线,所以我把树丛画的开一些,像光线进来一样。而照片上的石头并没有被光照到。我把用光线使空间对比出来,形成一种趣味。


玉山山径

玉山山径的原照片

下面这张图中,有一个人背着背包走在山间小道上。左边有丛竹林,还有一棵长满青苔的大树。我很喜欢完成的结果。我把角度、位置跟色彩和光都呈现出来了。那人的背包原来是蓝色,我把它改成红色,为什么?因为红跟绿的对比才形成色彩的趣味,蓝色的对比不够。而路径也显得更深更远。其实画画就是画心中的理想美,所以这个照片转成画的时候,它改变了。


玉山山径2

玉山山径2的照片对照

再看看细部。我一直强调的希望做到的不只有水彩的水分的趣味等,它可以有肌理,有厚实的层次,可以和油画抗衡的。但这都是透明的画法,不是不透明的推叠。里面的不透明部分也有,但只有在表现中间竹丛上方叶尖的受光部分和左下角几片小草,我用了不透明画法勾画。


玉山步道的照片对照

玉山步道

这上面幅作品,我只取材原来照片的三分之二,下半段就简化掉了,包括色彩、植物的描写,有些虚掉、朦掉,让他后退。那个人加上去之后,你会发现他前面的白色路面,会延伸出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往画面里面一直深入进去。而事实上照片里面空间没有那么大,那么明显。

这幅是描写下山时候的碎石坡。这个坡度被我稍微调整了一下,让它陡一点。我没有太费心描写石头,只是简单的留出那个步道,但是我把暗处画成云雾,增加它的趣味性。整个画面构图大胆之处就是用一个斜线把它切下去。我们用照片对照作品,了解到画家他在面对这样的题材,他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它创造出来,就是一种理想的美。

今年的九月在中正纪念堂举行了“纪念台湾水彩一百年”当代水彩画家的邀请展,我送了上面这张大峭壁在去展出。我当时跟看画的几位学生讲,其实这张画,不是只是单纯的记录了那个很大的峭壁。我非常喜欢那峭壁上面的两棵大树,画了这两棵大树。我说这是最好的生命教育。你看看在这么恶劣的环境里面,岩缝里面只有一点点土壤,它就可以茁壮成这么大的大树,你看这个生命力多么坚强,多么值得我们效法及学习。所以年轻的学生真的要珍惜自己,要爱护自己。我很满意在这棵树的描写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趣味、水分跟勾画。

我们看看这幅《排云山庄》照片跟作品对照。其实那云雾是随时来,随时走的。我在当下看到的是没有云雾的,但是如何表现三千多公尺的高山?那云雾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我在画排云山庄就是这样,很轻松的,不想画太多的细节,在画云雾中用了很多蛮潇洒的笔法。但是对近景的树,是蛮用心的去画它。

在画玉山的主题中,只有三张全开的作品。这幅《玉山南峰》,是从主峰看南峰。有一个朋友来看展览说:“洪老师你都去到玉山主峰了,怎么没有画玉山主峰?”我说:“我怎么画?”我说:“玉山主峰在我脚下!都是石头,我画一堆石头是玉山主峰吗?”所以我没画玉山主峰,只能画北峰跟南峰。也有人问我:“东峰跟西峰怎么没画?”玉山东峰,其实可以画,可是阳光出来,逆光,刺眼,没有留下好的照片我就不轻易画。而西峰刚好顺光,整个都是平的,我觉得也不够美。所以几乎所有去过主峰的人,他画一定会画南峰,因为那个曲线很漂亮。但是照片拍出来会出现一个问题,暗面太暗,因为太阳出来之后,亮面很亮,你的相机会把光圈缩小,以致于右边的暗处曝光不足。这个时候画家就要用视觉的生活经验去补足他。你画的时候不能画得这么暗,因为事实上肉眼在看那个暗处的时候很清楚,所以我画出来的南峰是这个样子。它要有足够的明暗对比,同时要有足够的内容,而且我觉得云雾之间才能够显现出他的高度,才显现出它的美。


《北峰》照片对照

《玉山北峰》

那么北峰呢?北峰我是下山到一定的坡度以后再拍照。当时我拍左边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是对着那个有一个尖尖的这个角的石头,我觉得很特别,然后顺着棱线再延伸,一直延伸到最高处,是北峰气象站这个地方。我结合照片画出来的北峰是这个样子。阳光出来之后下面有一块暗,是右边的山挡到它的阴影。日出的时候,暗影在左边,亮光在右边,那那个尖尖的石头很漂亮、很特别,我把它画出来形成一个棱线的曲线,弯曲延伸,推远空间到主峰的北峰的气象站前面,这就是北峰。(待续)
@ <--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画过水彩的人一定都知道‘浅色先画’的道理,却很少人真正付诸实践,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作画顺序的判断与计划。以下我以这件风景水彩习作来说明如何从‘先浅后深’的原则之下,设计大程序与小程序,让水彩画的技巧难度降到最低。
  • 我画画的时候,希望作品提供观赏者非常轻松愉悦的环境。所以我始终认为,艺术创作是很辛苦的,因为画家要仔细的思考,用心的创作,在作品上经营表现想表现的内容,物象结构、立体感,甚至做出整体的气氛,营造怎样的气势…画家要有创作经验累积出的创作涵养去表现,这样的画让欣赏者非常轻松愉悦,看画时一目了然,可以慢慢品味。这样艺术才可以跟群众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象牙塔;也不是很高深的学问,不需要经过高深的文字解说才能够理解,这是我一直很坚持的看法。
  • 由金融风暴导致的裁员潮,已经席卷全美。硅谷(硅谷)不少大公司纷纷裁员,人人充满危机与不确定感。为因应目前的大环境,硅谷亚美玉山协会13日在圣荷西举办职业发展系列讲座“求职培训大全”,邀请圣荷西州立大学的职业发展顾问罗森菲尔德(Lee Rosenfield),讲授员工的求职面试技巧。
  • 因病住院,对病患和家属来说都是压力。平均年龄约六十岁,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玉山混声合唱团”,今天到宜兰县罗东博爱医院的住院病房献唱,透过歌声抚慰病患和家属的心灵,希望让大家忘烦解忧。寒冬中,合唱团成员们的歌声,给了住院中的病患一个最热情的拥抱。
  • 台湾百年艺术发展史中,水彩画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台湾还有日本殖民的过去,日籍画家的作品更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启蒙了台湾本土的新画家,国美馆正在展出水彩100年,充满历史与美感的交错。
  • 〔自由时报记者陈仪珊/新竹报导〕来自中国的猫熊团团、圆圆风光抵台,视台湾黑熊为“圣物”的布农族人尽是无奈与感叹,认为如此天差地远的待遇,不如让台湾黑熊回到原本的生存地玉山,享有尊严与原有的生存方式,政府也可省一笔开销。
  • 从2003年开始,我的创作又有新的转变。在垦丁举办的“半岛艺术季”邀请我到那边住三个礼拜,我先后去了三年、每次三个礼拜,在那里每天除了画画,没有什么事情,空余时间就骑着脚踏车到处转,所以对那里每个地方都很熟。当时还没有《海角七号》这部电影,但是片中每一个场景我都很熟,知道在哪里。一般人知道垦丁森林公园、社顶公园、猫鼻头、鹅銮鼻等等,但是我还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很美的地方;有朋友要去垦丁,我都会告诉他们我的这些‘私密景点’。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