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狀況三:新觀點很難去認同(一)

醫學博士 馬克‧希曼/醫學博士 馬克‧利波尼斯

【字號】    
   標籤: tags:

傳統醫學出身的醫師,對於不符合當前流行理念的研究成果,往往拒絕認同,常會對其意義與作用大打折扣。

‧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早在20世紀的60年代後期,哈佛醫學院的醫生基爾默‧麥卡利提出一個論點:最可能引發心臟病的因素是同型半胱氨酸(源自維生素B的功能性缺乏)含量,而非膽固醇含量;然而,麥卡利卻因此被逐出哈佛醫院,他及他的研究也因此受到嘲笑。

這位前哈佛醫院醫生的笑柄,直到近幾年才被證明是正確的!新的研究發現,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是預測心臟病發生的最佳指標之一;然而,直到今天,儘管同型半胱氨酸的重要性得到愈來愈多的認可,但大多數醫生還是不願意給病人做這項指標性的檢查。

‧佈滿細菌的手: 醫學史上更早的類例子,是19世紀一位維也納醫生依格納茲‧瑟默懷斯的故事。瑟默懷斯是外科醫生,也是婦產科醫生,他提出一個激進觀點:透過助產士接生分娩的女性,產後感染和死亡的情況少於沒有透過助產士接生分娩的女性。這個觀點的發想,是根據助產士接生時的慣常動作:洗手;因此瑟默懷斯進行實驗,他將雙手浸入漂白溶劑中再助產接生,發現嬰兒的夭折率竟因此降低一半之多。

但是,當他向醫學界提議此作法時,醫生們驚駭不已,並嘲笑奚落瑟默懷斯;因為他們不能接受自己是「用佈滿細菌的雙手殺死病人」的論點。瑟默懷斯飽受羞辱,被迫離開維也納,回到家鄉匈牙利。這個觀點,在許多年後才被醫學界完全接受。

‧抗生素殺死了益菌: 最常因醫生誤診而錯失治癒良機的疾病,大概是大腸激躁症;多達六百萬的美國人,都患有此毛病;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道功能異常的病症,具有幾種典型症狀:通便後可緩解的腹痛,與腸道蠕動頻率有關的腹痛、便祕、腹瀉,以及大便鬆散呈水狀或小球狀。當今醫界普遍認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需藉由藥物阻止症狀出現的未知疾病;然而,我們認為,大腸激躁症是腸道系統的生態不平衡所引起。

腸道總重約1.5公斤,是體內除了肝臟以外的最大器官;腸道負責分解、消化和吸收食物,協助控制體內水的平衡,並清除廢物──包含由活躍的有機體組成,有助於平衡腸道環境的「腸道菌群」;人體的消化道大約駐紮了100,000,000,000,000,000個有機體。

腸道裡的益菌包含:乳酸菌、雙叉桿菌和大腸桿菌,它們肩負了幾種重要功能:分解堅韌的纖維,協助消化系統的工作;負責完成化學變化,如合成維生素及營養物質,包括生成維生素K和多種維生素B;促進消化亞麻籽和大豆類食物,將其轉化為含有抗癌特性的分子。<續>

轉載自《不吃藥的生活》大樹林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