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雅加達低調舉行奧運火炬傳遞

【大紀元4月2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東方2008年4月23日華盛頓報導)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星期二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進行了中國境外第14站的傳遞。觀看奧運火炬傳遞必須受到邀請,火炬手們沒有按照計劃穿越雅加達城區的街道,而是圍繞印尼體育場轉了五圈。印尼出動了大批警察和高壓水炮,在體育場周圍嚴加戒備,並且逮捕了九名支持西藏的抗議者。

*新華社:大批觀眾來到傳遞現場*

據新華社報導,北京奧運火炬印尼段的傳遞活動在雅加達森納揚體育中心舉行。共有80名火炬手參加傳遞,其中包括陶菲克、王蓮香、魏仁芳等羽毛球奧運冠軍和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蘭立俊等。

新華社報導說,大批觀眾來到傳遞現場,他們手舞中國、印度尼西亞國旗和北京奧運會會旗,熱烈歡迎奧運聖火第一次在雅加達進行傳遞。

*美聯社:印尼警方戒備森嚴*

美聯社報導說,印尼警方出動三千名警察以及高壓水炮,部署在體育場周圍。美聯社援引雅加達警察副總長哈里.維博沃的話說,火炬接力面向一小部份只有受到邀請才能參加的觀眾舉行。

中國希望奧運火炬在世界各地的傳遞能夠成為團結和諧的象徵,標誌著全世界支持北京舉辦奧運。然而北京人權記錄的批評者們把奧運火炬傳遞變成了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火炬傳遞活動。

北京在平息西藏騷亂的過程中導致人員死亡,引起了奧運火炬在希臘、巴黎、倫敦和舊金山舉行的接力傳遞過程中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在另外一些國家,雖然火炬傳遞過程沒有發生大規模抗議事件,但是舉辦國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大規模縮短火炬傳遞的路線。巴基斯坦政府在體育場內舉行火炬接力,而印尼政府決定環繞體育場舉行接力。

最近,一些火炬手,特別是澳大利亞和韓國的火炬手,決定退出火炬接力,以抗議中國對西藏的政策。

*警方拘禁了部份抗議者*

早些時候,在雅加達森納揚體育場門口,大約一百多名抗議者舉行了示威活動。警方拘禁了若干抗議者,並且沒收了他們在大門口展示的旗幟和標語。

據印尼當地媒體報導,被便衣警察逮捕的九人當中有一人是來自荷蘭的抗議者斯蒂夫.波爾特。美聯社援引他的話說:“我完全是和平的。我抗議的是西藏人權受到踐踏。”這九人後來都被釋放了。

*美聯社:中方要求縮短接力路線*

美聯社報導說,印尼低調舉行火炬接力是應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要求。中方要求縮短接力路線,並且把人數限制在受邀請的五千人之內。據印尼政府和體育官員以及奧運火炬贊助商說,參加者大部份是印尼學生。

雅加達省長法烏茲威波沃是第一棒火炬手。他和其他火炬手圍繞體育場轉了五圈,而不是像最初的計劃那樣,要沿著街道穿過整個雅加達城。

*美聯社:印尼一直對奧運不太感興趣*

美聯社報導說,印尼電視沒有對奧運火炬在雅加達的傳遞活動進行直播,部份原因是由於沒有一個電視台購買轉播權。

美聯社分析說,奧運火炬傳遞在印尼沒有受到重視的原因部份是印尼對奧林匹克本身就不怎麼感興趣。2004年舉行的上一屆雅典奧運,全世界各個國家中,印度尼西亞是唯一沒有實況轉播奧運的國家。

奧運聖火於4月22日晚乘專機飛往下一個傳遞城市堪培拉。4月24日,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將在澳大利亞進行第15站的傳遞。

*澳洲與韓國部份火炬手宣佈退出*

澳大利亞社會服務委員會主席林哈特菲爾德.道德斯宣佈退出火炬接力。她對記者說,儘管她仍然支持奧運會,支持運動員,但是奧運火炬傳遞的象徵在中國鎮壓西藏之後就改變了。

澳大利亞計劃出動數以千計的警察預計沿途保護奧運火炬在堪培拉進行的長達16公里的接力傳遞。警方在火炬經過的沿途設置了金屬探測器。

據報導,一些日本的抗議者也在躍躍慾試。日本決定把奧運火炬傳遞的城市改在中部城市長野。那裏曾經主辦過1998年的冬奧會。

在韓國方面,兩名原定參加火炬在首爾接力的韓國火炬手星期天宣佈退出火炬接力活動。他們說,抵制火炬傳遞是為了抗議中國政府在西藏的鎮壓。韓國環保組織綠色韓國的秘書長表示,他作出的決定是不可避免的。他認為西藏危機和奧林匹克精神格格不入。

*奧運火炬登珠峰計劃也有變更*

在奧林匹克火炬傳遞的其他最新進展方面,奧運火炬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計劃也傳出變故。路透社報導說,中國方面取消了外國記者採訪火炬離開大本營的計劃。

外國媒體記者本來已經獲得採訪火炬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然而,在他們出發前去採訪之前,突然接到通知說,採訪被推遲,部份採訪活動已經被取消。

路透社援引北京奧組委官員的話說,推遲是出於氣象方面的原因。

有關官員還說,北坡大本營將不對媒體開放。北坡大本營是奧運火炬登珠峰的出發點。

北京奧組委發言人否認取消媒體採訪和西藏最近出現的動亂有關。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唐人直播預告:愛國熱焰 烘烤杜克新鮮人
陳奎德 : 從控制記憶到控制街頭
澳公民獎得主宣佈退出奧運火炬傳遞
馬國奥火傳遞日大雨傾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