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點】:「撤除飛彈」是建立兩岸互信的起點

【大紀元6月8日訊】「吳胡會」除了為海基海協重啟談判定調,兩岸週末包機與陸客來台也確定排入協商議程。另一值得關注的,則是媒體報導中共對台飛彈未來「不增漸撤」的訊息。雖然如國防部長的說法,撤飛彈只是政治上的效益,但未來真能朝「不增漸撤」的方向發展,的確能成為兩岸信心建立的重要起點。

回顧二十多年來的中共對台政策,一直以武力為後盾,來支撐「和平統一」的大旗。因此各級領導人的談話皆強調「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不承諾不使用武力」,這也意味領導人的思維,是建立在透過強大的軍事實力實現「反獨促統」。因此江澤民在九○年代的對台政策,基本上是兩會協商與軍事演習相互堆疊。尤其一九九五、九六年的三波軍事導彈演習,台灣出現的搶購民生物資、股匯市大跌等現象,讓台灣百姓經歷「戰爭邊緣」的心裡震撼。

中共一直不放棄對台動武,逐年增加對台飛彈部署,雖然有效地對台傳達其能力與意圖,促使台灣人民審慎思考獨立的成本。但相對而言,長期對台武力恫嚇,使台灣人民一直處於被動、承擔戰爭損失和犧牲的角色,縱使兩岸貿易依存度不斷升高,但是對中共敵意的認知,也隨中共對台武嚇與外交壓制而升高,無法信任所謂「非針對台灣同胞」的論點,亦使得多數民意仍支持「維持現狀」,也代表二十多年來的對台政策並無法贏得台灣的民心。

胡錦濤主政後的對台政策,以「反分裂法」為架構,鞏固「一個中國」為原則,回歸「九二共識」為目標,「胡四點」為方針,同時把外交與兩岸關係都納入「和諧社會」的架構中。並以「放權讓利」的實際作為,凸顯與江澤民時期的政策差異,體現「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訴求。但是未來如何跳脫舊結構,「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才是當前應該努力的方向。

據媒體報導,中共目前在海峽當面地區部署的對台飛彈約一千三百枚(包括短程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達到對台封鎖的最低要求。軍事力量之所以對執政者有吸引力在於它的懲罰性警示效果與提昇國家威望;只是危險在於讓對台政策化約為「和」「戰」兩種選擇,刻意忽略中華民國存在的政治現實與兩岸制度差異,僅寄望培養足夠的優勢逼使台灣就範。中共雖然藉此為兩岸建構一個「避免戰爭」的共同利益,但一直無法成為真正解決兩岸問題的框架。目前兩岸以維持現狀作為協商之基礎,一方面恢復兩岸更緊密的經貿交流,另一方面則降低軍事對峙,作為信心建立的基礎。由於單方善意常能帶來雙方互惠,特別是一個有安全感的台灣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中共「不增漸撤」若能透過「宣示性」或「透明化」措施,實有利於降低緊張,我方也應樂觀期待這樣的趨勢。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22時55分,網址為:http://www.rti.com.tw/)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王金平談兩岸三突破 學者:防軟實力受損
傳新光天地股權 擬售美商卡萊爾
綠擬修立院兩岸事務小組要點  藍不反對
兩岸兩會復談  綠營將成立小組全程監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