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博采众长》﹙二﹚

拉洋片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镜”或“西湖景”,是清末兴起的民间杂耍,经常在天桥或庙会的地场上表演。艺人把各种彩色画片﹙每张约三尺长、两尺半宽﹚用绳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间装有四、五个凸透镜。

每次开演约坐四、五个乃至十位观众。艺人一边拉放图片,一边敲打着锣鼓,演唱画片的内容。另有一种是横推画片,看一回是八张大片。有的听众则不看大片,只站在木箱周围听演唱。

拉洋片的画面较讲究,以出自天津塘沽的专业画家潘小秃之手的为最好。三十年代的购买价格是,大张的彩色画片十元、小张的五元,先交定钱,半年后取货。演出器材木箱子,也得到山东德平县订做。

*演出名家︰焦金池
清末,河北省任邱县唱西河大鼓的民间艺人焦永顺﹙艺名︰老金牙﹚跟潘小秃很熟,订做画片,当月可得,便让儿子焦金池学习拉洋片。焦金池原本即会自弹自唱西河大鼓,就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洋片唱调。

由于焦金池镶着两颗金牙,听众都叫他“大金牙”。从二十年代末起,焦金池的拉洋片就誉满天桥,被称之为“天桥八大怪”之一。焦金池的特点是台风热情、嗓音宏亮、口齿清晰、表情丰富。会演唱的小曲多,活路较宽;他演唱的《大花鞋》等洋片曲目曾灌制唱片,风行全国。

焦金池每天上午十一点多钟出来,搭好布棚,把画片挂好,然后站在一条板凳上,用双手敲起锣鼓。观众围满以后,他拾起一根五尺多长的细竹竿,指着镜子里的画片说︰“您看这片,这是前门楼子九丈九,这是后门楼子七丈二。”又指着另一片说︰“这是那年张勋复辟的事儿,呵,那一回张大帅可算砸了瓷儿啦!险些没栽在北京城里。”

“您再看这一张,这是冯玉祥的国民第一军联合郭松龄攻打奉天的事。郭松龄由天津杨柳青乘小火轮而来,小火轮船头上站的是国民二军孙岳。…南面大楼之下那么多人,是红万字会的人,俩人用软床搭着一个人。…您再看小土山上黑呼呼一片,约有好几百人,是李景林在稻田里扎下大营。…双方都预备好大炮、机关枪,其势汹汹。诸位坐定了看,听我‘大金牙’一段一段唱给诸位来听。”

*实况例举︰
这时,坐满了观众,每人给他大铜元两枚。他放下竹竿,站在板凳上,敲起锣鼓唱起来︰
“往那里头再看哪!头一片,
两军失和啊,起了战端。
中国人自己来打自己,
大队人马扎在了稻田。
机关枪、辘轳炮摆成阵咧,
转动机簧噢,都冒了白烟,唉……”

直到八大片拉完了,观众起坐,“大金牙”从板凳走下来,满面笑容的让大家︰“诸位逛天桥,您要走累了,在我这儿坐下歇一歇腿儿,总共花上两个大铜子,又看真正相片,又听唱儿,只当捧我“大金牙”啦!诸位坐下之后,我尽力的给您唱,管保不能重复。我要唱重了一句,您就给我一个大嘴巴!”

接着指指镜子里的画片︰“您站在外边瞧,这个战事片人马黑呼呼一片,瞧不甚清。若是坐下来由我这显微镜一照,真得看出十里地远去。来、来…这位兄弟捧捧我,这位老总也捧捧我的场面。”

*唱词例举︰
他唱的词四句一反复,有专门描写风景的唱词,例如︰
“往那里头再看哪!头一片,
十月腊冬好冷的天。
那大雪不住地纷纷下,
楼台殿阁呀,成了银山哪!唉……”

带故事情节的《大花鞋》的唱词是这样的︰
“往里头再看哪!又一张,
南乡有个二姑娘,
二姑娘得了那冤孽病,
要到那南洼去烧香。
浑身衣裳做完毕,
还有双绣花鞋没有做上。
红缎子买了哇,那个八匹哟,
钢针买了哇,两大抬筐。啊…唉!”

*相声里的《拉洋片》︰
相声里的《拉洋片》创作于二十年代末,它是模仿拉洋片用闹剧形式进行表演,“甲”饰拉洋片的;“乙”饰观众。“甲”施展八面生风的生意口,诱迫“乙”看洋片,藉以组织“包袱”。一开头是学唱“大金牙”的唱段,说是京南一带的洋片唱法;又介绍京东一带的洋片唱法,并加以摹拟,然后进入“正话”这段题为《拉洋片》的“柳活”﹙唱功部分﹚,经过不断的整理和加工,成为传统相声中的保留曲目。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据说,“戏曲”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说书”的祖师爷是周庄王;“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 相声建立行业以后,也逐渐有了正式的拜师仪式。相声艺人的世代传承,主要不是依据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师承线路;在过去壆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人,不准参加演出。而相声界拜师必须要有“引师”——推荐师父的介绍人;“保师”——师徒双方的保证人;还有“代师”——必须是艺人。徒弟又分为两种,其中“拜门”生——是指“带艺投师”,只是为了入门后取得艺人资格,能够公开演出,其实本身已经具有演出本领,这样的一般一年业满。以及“授业”生——拜在门下正式开蒙学艺,要三年另一节的时间才能出师。
  • 过去的时代,师父授业是经常打骂的,无非是“打你今朝有过,望你日后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无非是“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地受罪”;“为了人前露脸,就得山后练鞭”。
  • 清末民初时代北京杂耍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唱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两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书馆》一文中记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书馆,多是贵族出入的场所。其余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
  • 旧时代的天桥聚集了不少的相声艺人,他们“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诙谐的学唱京剧和小曲。第二种——当众或钻进账子里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讲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 各种类型的“撂地”技艺各占一绝,互相却很少交流。作为谋生手段,但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 相声“撂地”作艺,招徕观众的开场极为重要。在这方面,相声艺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
  • 相声“撂地”作艺,招徕观众的开场极为重要。在这方面,相声艺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
    本篇继续介绍其它开场式:“大实话”、“大瞎话”...等。
  • 1912﹙民国元年﹚以后,北京南城陆续成立了“新世界游乐场”、“城南游艺园”,以及“四海升平”、“青云阁”、“大观楼”等杂耍园子。相声艺人又从“撂地”走回舞台,参加了什样杂耍的演出。由此,原为适应当时“撂地”作艺而发展的各式“开场小唱”,便随着历史的发展销声敛迹了。
  • 长期“撂地”作艺,相声场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场子比邻挨肩,艺人之间经常切磋交流,为相声艺术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营养之源。一些优秀的传统相声正是博采众长的结晶;像《大保镳》、《开粥厂》、《拉洋片》等传统相声,最初只有提纲式的草稿,台词十分粗糙,“垫话”与“正话”之间的衔接也较牵强附会。然而经过历代的“拆洗”,逐渐成为主题鲜明、捧逗严谨的完整段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