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頓中西文化交流 分享美國夢

標籤:

【大紀元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文蕾摩頓市報導)為了幫助摩頓當地華人瞭解社區服務設施機構,熟悉自身權利和義務,增進相互之間的瞭解,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華夏文化協會開展了中西文化交流對話系列活動。此系列的首次活動於11月14日在摩頓市劍橋健康聯盟舉行,主題是「追尋美國夢,創業經歷分享」。

短短的兩小時,與會者暢所欲言,分享各自在美國創業的經歷。其中有初來乍到的艱辛、困惑、彷徨,也有實現美國夢的喜悅、寬慰和感慨。既有轟轟烈烈,也有平平凡凡。
銀行會計師李女士談到初來美國語言不通,又不會開車,可謂又聾又啞又瞎。家住墓園附近,晚上回家都是提心吊膽,年過四十從頭開始學英語,考會計執照,好在家人的支持與幫助,如今總算苦盡甘來。

同是會計師的周女士回顧從安穩的福建老家來美投奔做裝修工的丈夫,舉家團圓,一家艱苦創業。從住地下室,到送女兒就讀波士頓學院,最後在摩頓置房,安居樂業的經歷。周女士補充說,大家對福建人印象比較負面,一提到他們就是非法偷渡客。其實福建人在美國創業非常不容易,可謂吃盡苦中苦,自己的先生就是一個實例。

在場一位從歐洲來美探親的女孩談及自己初到美國的感受,覺得這裡的社會文化環境更加包容,入籍的華人稱自己是美國人,可以被普遍接受。但在歐洲,即便華人拿了居住國國籍,也不被認同是主流社會的一部份。

越南來的一對華僑母女對美國清新的空氣,相對自由的人文環境和寬鬆的生存空間印象深刻。

通過交流,與會者共同認識到:儘管每個人在中國有不同的背景經歷,來到美國都必須從零開始。中國人特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加上美國相對公平競爭的機制,同樣可以在這裡闖出一片天。能幹的人在哪裏都一樣成功。也有人發言表示,中國大陸政治體制上的不公平,弱勢群體的生存壓力是迫使中國人不遠萬里,移民海外艱苦創業的原因。

華夏文協主席洪梅總結,挫折和苦難是人生的財富,是創業必經之路,沒有苦盡哪有甘來?摩頓華人占總人口15-20%,卻沒有充分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華夏文協的宗旨之一就是為摩頓華人參與社區,影響社區提供一個平台。

會上華夏文協的李國平教大家臉部穴位按摩方法及養生之道。在今後的系列講座中,他將陸續介紹人體其他穴位及如何通過穴位按摩起到保健之效。

下次文協系列講座定在12月12日,屆時將請政府部門代表親臨介紹摩頓各公共服務機構,以便華人瞭解當地的公共資源。

以後系列活動基本每月一次。本週五晚(20日),另有文協主辦的感恩節週末歌舞會,地點華夏文協禮堂(238 Highland Ave.,Malden),聯繫洪梅:781-321-6316、劉小梅:339-224-8092(晚上)。合唱團長李虹:781-475-2092,關瑞芳781-475-9079。◇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利用公共服務 助發育遲緩兒童
協助亞裔人士實現美國夢
ACS職業培訓學院
殘障者盼望新輪椅 顧雅明相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