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梅自傳節選:蔣介石與陳納德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

1893年9月6日,陳納德生於美國南方德克薩斯州東北部的一個小城鎮Commerce ,他老家的房子現由該市保管,算是歷史遺蹟。假如他仍健在的話,已99歲了。蔣介石生於中國浙江省,已過了百歲冥壽。這兩個人,一個在亞洲,一個在美洲,卻於1937年5月,也就是抗日戰爭的前兩個月(盧溝橋「七·七」事變算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正式開始)在中國會面了。

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1958年,他們共同合作了21年。陳納德一直到病危,仍深信中國人有一天會團結起來,他也相信蔣介石和毛澤東去世之後,中國會再淡統一。陳納德和毛澤東只在重慶會過面,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他選擇了支持國民黨與蔣介石,終其一生為這個信念而奉獻。他比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早走,去世時只有64歲。美國國防部以最隆重的軍禮把他葬在華盛頓的威靈頓軍人公墓,與他同葬在一條大道上的有肯尼迪總統和名將小麥克阿瑟元帥的父親麥克阿瑟將軍。
  
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在陳納德病重時,遠從台北到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市醫院探望他,在新奧爾良停留了一天一夜。10天之後,陳納德去世,宋美齡和許多美國軍政要人一同參加了他的葬禮,素車白馬,極盡哀榮。
  
宋美齡不但親自探望陳納德,同時也帶來了蔣介石致陳納德的手書,要他安心靜養,若西醫無法醫治,可以到台北試試中醫。陳納德對老友的熱情非常感動,但當時他的癌細胞己蔓延到了喉部,不能說話,只能筆談。宋美齡倒很風趣,她說:「你平時話說得太多了,今天你不要說,讓我來說。」陪著宋美齡來的有董顯光夫婦、路易斯安那州的眾議員和前任州長等,他們對宋美齡萬里前來向老友話別都極為感動。陳納德雖然後來升為三星中將,但宋美齡二十年如一日稱他「上校」,因為陳氏領導飛虎隊時,官階是上校。
  
陳納德於30年代初期即考入美國陸軍所屬的空軍部學習飛行,成績斐然,成為教官,而且親自出了一本空軍空戰手冊,被空軍採用,許多空軍飛行員都由他訓練。他又和兩名空軍好友成立了三人空中演習小組,聲名大噪,連蘇聯都想以高酬爭取他去莫斯科訓練空軍,但為陳氏婉拒。
  
30年代中國駐美大使是胡適,後來由顧維鈞接替。軍事採購團團長是毛邦初(也是空軍),他和宋子文代表蔣介石夫婦邀請陳納德到中國協助訓練空軍飛行,那是1937年春天的事,陳氏就在當年5月乘美國總統郵船經東京到上海,然後由上海乘火車到南京謁見蔣介石夫婦。宋美齡那時是中國空軍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全權指揮的是周至柔將軍,後來組織了飛虎隊,飛虎隊員的衣食住行統由勵志社主任黃仁霖主理,和陳氏共同合作作戰任務的中方代表是王叔銘將軍。
  
陳納德到中國時,德國的希特勒已攻佔了東歐好幾個國家,英國首相張伯倫對納粹採取退讓政策,大家稱之為「雨傘外交」,因為這位老先生手中不離雨傘,正像徵著英國陰沉的天氣。既然英美對侵略者採取觀望態度,而德、意、日又結了互不侵犯同盟,為此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對軍人的行動特別注意,陳納德是辭了軍職才去中國的,他在護照上的職業欄填的是「農業」。
  
根據陳納德的日記,他第一次見到宋美齡的印象是:一口南方口音的英語,美麗大方,與他一見如故。對蔣介石的印象是「嚴肅」,問到中國空軍的情況時蔣介石非常震怒。陳氏回憶錄說:「蔣介石知道中國需要組織和訓練,而且也短缺戰機。中國花了不少錢把英、法、德、俄、意所謂的空軍專家找來,但他們大都是投機者,希望把舊飛機轉賣給中國賺錢……」陳氏參觀中國的空軍裝備後向蔣介石報告,蔣介石即下令積極整頓空軍,同時請那些投機者走路,其中包括一些美國的投機商人,這樣一來,陳納德便間接地和一些想混水摸魚的人結了怨。
  
抗戰8年,蔣介石建陪都於重慶,陳納德的總部在昆明,以便就近的印度軍用配給,因為當時美軍供應都得經過印度,飛越駝峰才能運抵中國,而美、中空軍自杭州失陷後,空軍的訓練只好借角印度的基地,當然後來有不少人直接被送到美國受訓,這批空軍老將現今有不少人仍在服役,算來已是四五十個寒暑了。
  
蔣介石不會說英語,陳納德不會說中文,陳納德有一名隨從翻譯舒伯炎上校,是由中國空軍專派的,他還健在,居住於加州舊金山附近的老人公寓,據說最近有人籌拍飛虎隊紀錄片,記者還特地去訪問這位老人。舒伯灸經常追隨陳納德往返於重慶、昆明之間,也到各基地視察。可笑的是舒伯炎最怕坐飛機,但又不能不跟著上司飛來飛去,後來舒伯炎就訓練了幾位副手,不但為他分勞,同時也可以讓他少坐飛機,陳氏常常以此為笑談。
  
陳納德與蔣介石夫婦總是以誠相待。但他也和我提到一些宋、孔兩家的事,尤其是那位孔二小姐,他簡直不敢恭維。
  
有一次蔣介石對陳納德說:「不要理她!」因為孔二小姐要陳納德教她飛行,陳氏認為大家忙著抗日,哪有閒情去陪小姐玩耍。
  
抗戰勝利.國共和談。陳納德和蔣介石意見有些分歧,當時美國派了馬歇爾元帥到中國做調人,馬歇爾三上廬山,要國共休兵合作,當然這事說來容易做來難。陳納德勸蔣介石同意和談,只要解放軍保證不渡長江,這樣中國雖然可能造成南北分峙,但最低限度可讓國民黨及其部隊有個歇息的機會。
  
可是蔣介石不願接受馬歇爾的和談建議。後來魏德邁將軍也曾建議由聯合國的軍隊來協調國共之爭,當然這是空中樓閣,不切實際。蔣介石對陳納德說,「我和共產黨已多次和談,但都無結果。我們只好做最壞的準備,退守台灣。」
  
陳納德認為這是下下策,但他知道蔣介石凡事做了最後決定,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包括宋美齡。1988年我在中國,大陸電影公司要我看他們寫的宋家三姊妹劇本,當然他們對宋慶齡有所偏愛,劇本寫未家三姊妹道:孔夫人靄齡愛錢,孫夫人慶齡愛國,蔣夫人美齡愛權。孔夫人和孫夫人我都只在和陳納德婚後見過幾次面,但沒有深談,蔣夫人認了我們的兩個女兒陳美華、陳美麗做義女,她們兩個人的名字就是蔣介石親自取的,是承襲美齡的「美」字而來的。另外,還送了兩枚圖章給美華和美麗。
  
1947年聖誕我和陳納德在上海準備結婚,陳納德曾先到南京向蔣介石夫婦報告,得到他們的祝福,他們送了象牙雕刻和一對江西瓷製燈台做賀禮,還派了葉公超先生從南京到上海來致賀。
  
陳納德在第二次大戰後,聲名響徹美國,他有很多機會回美國發展,例如:美國有人要他出來競選州長或參議員,也有大公司請他做董事,還有許多正在籌組的航空公司……這一切對他都很有吸引力,但他卻選擇了再回中國服務這一途徑。從1948年到1958年,我們結婚10年,日子之所以過得相當困苦,就是因為他選擇了留在中國。
  
1951年美國兩家大航空公司都找他,一家是東方航空公司,一家是Delta南方航空公司,兩家老闆都是他的好友,他們一再以電話、電報、航空信勸他回美國航空界服務,但他覺得中國更需要他。台北的氣候對一個患有嚴重氣管病的人來說是很不適宜的,他常常咳嗽,心情不好,對美國的政局與台灣的情況也難免失望,對中、美的前景更是非常悲觀。1957年在美國華盛頓陸軍醫院做體格檢查時,醫生發現他肺部有一個小黑點,於是馬上開刀,切片後,證明是肺癌。
  
他一生正直,於私於公都是坦誠一片;他為中國付出了許多,甚至他的健康與生命。1965年立於台北新公園的陳納德銅像,就是中國人對他的一點追思。
  
大陸已有不少學者和歷史研究員要把陳納德在抗戰時的貢獻重新定位;雖然他支持的是蔣介石和國民黨,但他更支持中國人和中國人所追求的民主與自由。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納德將軍在中國獨立對日抗戰的前四年,頂著國際姑息主義的風潮在中國建立美國空軍志願隊──飛虎隊,與中國人民一同對抗日軍的侵略。他在回憶錄中談到:「我雖然是美國人,但我和中國發生了如此密切的關係,大家共患難,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個中國人。」
  • 1945年5月陳納德將軍已離華回國,當然他知道戰事已近尾聲,但其中還有不少複雜的政府因素。他親自告訴我,他會再回中國,我對他雖認識不深,卻對他敬仰萬分,因為他滿腔熱血,不遠萬里而來,到中國是為了協助中國訓練貧乏的中國空軍抵抗日本惡霸。
  • 抗戰勝利後我離開昆明到了上海,不久,陳納德將軍也到中國來了。他是回到中國來組織中美合作為航空公司的。我們的戀愛該說是在上海開始的。
  • 1949年2月8日我們第一個女孩子在廣州誕生了,因為上海已不安定,外子把我送到廣州待產,同年5月底我再回上海整理簡單行李。民航公司開始撤離上海總部了。
  • 第一批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人員大概是在1948年。當然台灣光復後一部分政府官員是直接自重慶到台灣的。
  • 我們初到台北時就住在林森北路附近,那時統一飯店還未興建,原址只一廟宇而已。我們的鄰居包括閻錫山、蔣緯國、徐柏園、沈恰等人。後來台北都市繁榮,那一帶漸成鬧區,大家也就遷地為良了。
  • 台灣藥學博士林威宇(Wei-Yu Lin)自幼患有哮喘與鼻敏感,求醫問藥沒有效果。本以為一生無法擺脫病痛,然而,在他26歲的時候卻迎來了轉機。
  • 香港彩瓷業界泰斗徐淼於2月15日辭世,享壽105歲,是港彩輩份最高、最年長的瓷繪名師。徐淼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繪瓷部主任畫師,師從港彩名師謝中吾,擅長繪山水彩瓷,為道風山繪製作品無數,在雲水堂繪製圓形巨幅壁畫時已八十多歲。香港陶瓷研究會會長嚴惠蕙2月24日凌晨在該會社交媒體專頁發表悼文《追念徐淼先生》,回顧徐師傅生平。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在這裡,我首先要對那些被廣東省委、省政府血腥槍殺的無辜同胞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對那些死難同胞的親人表達一個公民的慰問和聲援!同時,對廣東省委、省政府兇殘殺害我們善良同胞的野蠻暴行表達我最強烈的抗議!強烈要求最高當局遵從文明社會公認的基本準則,懲辦兇手及責任者,撫恤死難者家眷!
  • 「他的整個成長過程、經歷都帶有傳奇色彩,而且非常驚心動魄。」新書《高智晟──中國的良心、勇氣與脊樑》的作者韓亦言如此嘆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