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823金門砲戰史話(1)

人氣 40

【大紀元8月27日訊】(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主持人: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熱點互動》熱線直播節目。1958年,也就是民國47年的8月23日,中共在廈門一線聚集了四百多門火炮,朝向面積僅有150平方公里的金門島連續發射火炮,在44天的連續射擊裡面,總共發射了47萬枚的彈藥。「8.23」台海戰役在歷史上也稱為「台海第二次危機」。

FLV下載收看

在這個戰役當中,國軍死守金門,粉碎了中共以武力犯台,以武力解放台灣的夢想,同時台灣政府也從之前的反攻大陸,變成了在台灣島建設復興基地的政策的轉變,同時這個戰役也對日後台灣、美國、中國大陸這三方的國際關係起了很重要的影響。

我們想利用今天1個小時的節目,和觀眾談一下823金門砲戰這一段史話,以及分析相關的一些情況。首先在節目開始之前,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代表我個人和我們這一代台灣的年輕人,向當時所有參與這場砲戰的國軍袍澤們,以及當時的台灣人民致敬:沒有你們的生命以及血汗,我們台灣沒有今天的自由發展的可能,謝謝各位。首先介紹現場兩位資深評論員,第一位是陳志飛陳教授,陳教授您好!

陳志飛:你好,大家好!

主持人:第二位是橫河先生,橫河您好!

橫河:你好!

主持人:我相信很多的觀眾朋友可能都對823砲戰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但是可能還有很多年輕一輩的人,或者在不同地區的人,對於這個砲戰也想了解,我們首先來看一段非常珍貴的歷史影片。

(影片播放)
8月23日下午5點30分,福建前線炮兵向金門太武山國民黨軍陣地發射了第一批炮彈。「那時候炮彈像放炮一樣,那邊打、這邊打,整個每一個村莊,一看都是冒煙了。」

1958年8月23日,下午5點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459門各式的火炮,分別從廈門、角嶼、草嶼、大小嶝,同時向大小金門、大二擔等島展開密集炮轟。「那砲聲『砰砰砰』一直不停的,我們兩姊妹,我跟我大姐兩個就躲在那邊,一邊躲一邊哭:爸媽,哇!不得了啦!」

事實上這場砲戰早有跡象,就在8月23日前兩天,前往金門視察的蔣介石接到情報顯示共軍即將有所行動,於是趕緊離開了金門,留下了國防部長俞大維坐鎮指揮。觀測所那時候有報告,說他們的情況緊急,他們105的炮、迫擊炮什麼的,通通移到沙灘上。

823當天正巧是週末,金防部的總司令胡璉正準備在太武山翠湖的水上餐廳設宴接待國防部長俞大維,沒想到竟然成為中共第一波炮轟的攻擊目標。胡璉這個位置,中共那邊一點都沒辦法,究竟位置在哪裡。後來他們有人講,是最近俘虜了有幾個做特務的,被大陸抓到了,把他從牢裡放出來了。所以這個人就講了,因為他到過防衛部,他就講了位置,門口怎麼樣…

不過金防部的副司令官章傑、趙家驤當場被炸死,至於吉星文將軍則是身受重傷,儘管隨即搭機後送台灣急救,仍舊不幸身亡。「吉星文將軍曾經是抗日名將,為了金門、為了國家,他們獻出了生命,用生命擊碎了共匪的美夢。」

當年逃過死劫的司令官胡璉,在1973年回到此處,還是相當感念國防部長俞大維當年邀他戶外研商,結果救了他一命。「他們吃完飯就坐在餐廳門口那個台階上,他們在談一些軍事的時候,才離開那個位置不到2分鐘,就是2個砲彈,剛剛好不偏不倚的就炸在他們位置上。」

三位副司令官在翠湖為國捐驅,後來有人覺得「翠湖」這個名字不吉利,因為「翠湖」唸起來很像粉身碎骨,於是就把名字改成「明德公園」。823砲戰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落彈達到四萬餘發,許多彈藥庫和炮陣地遭到炮擊起火爆炸,島上煙硝瀰漫,國軍的通訊系統幾乎完全中斷,只有少數的炮火回擊共軍。
(播放結束)

主持人:今天影片因為剪輯有些情況,所以比較長。我們回到棚內討論一下這個情況,兩位是否就當時情況,請陳教授先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陳志飛:我覺得不但那天的情況非常慘烈,這炮連續打了40幾天,而且如您說的奠定了台海兩岸關係的基礎。

主持人:它從8月23日那天開始,連續打了44天。

陳志飛:連續打了47萬砲彈,在這個小小的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人估算,基本是每1平方米會落彈4發,這是相當可怕的。

主持人:因為金門只有150平方公里,非常小。

陳志飛:這個戰役隨著歲月的流失,它的輪廓看得更加清楚,當時你可以把它說成中共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有人甚至說是為了支援第三世界國家反抗英美,因為當時出現英美海軍陸戰隊,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強占了黎巴嫩,因為當時巴格達發生了一些事變。這些事情我覺得都是附會上去的。

我覺得金門海戰根本就是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它是中共最後一次企圖大規模攻占金門,雖然它沒有完全做出當場登陸的計劃,但是它是有這個企圖的。為什麼說它沒有當場做登陸呢?是因為從1949年第一次金門古寧頭戰役之後它知道,用船隻運兵過去,軍力可能還暫時達不到,所以它要用炮火來試驗金門防務,同時也用炮火看一看美國對台灣的防護責任到底到什麼程度。

另外它也要試探一下它自己的老大哥,當時處於顛峰的中蘇關係,到底對美國的制約因素到達什麼程度。從何可知呢?它這炮彈並不是毛澤東腦袋一拍就打起來了,它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準備,因為它用秘密方式運進了四百多門火炮,還要在福建修建了6個機場,在浙江改建筧橋機場,所以我覺得它這個勢態對台灣來說是虎視眈眈。

主持人:我們開始先把這個概括的描述出來,回頭我們再繼續做仔細的探討。橫河先生,823砲戰以後美國對這件事情的反應,他是如何來防衛台灣,也是大陸想要知道的。在823砲戰以後美國的態度是如何?

橫河:我想在823砲戰的時候美國的態度很重要,美國當時並不想直接介入台海兩岸的爭端,但是它和台灣又有防禦條約,在這情況下是不是要把金門劃入台灣防禦條約裡面?這原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美國本身是不把金門作為防禦對象,只有台灣和澎湖列島,金門和大擔、二擔是不作為防護對象的。但是後來有這麼一種說法,就是為什麼中國後來停止砲擊了?很重要的因素是得到情報,說美國已經把金門劃到整個防禦體系去了。

陳志飛:4月23日美國的杜勒斯訪問台灣,他當時跟台灣發表了《中美聯合宣言》,「中」是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當時美國已經公然對外宣布他的防禦範圍延伸到金門和馬祖。

橫河:這以後實際上美國基本定下的原則,我覺得是把大陸和台灣,國共兩面,盡量不要讓他們發生衝突,但是他以更強勢的來保衛台灣,在這個情況下,台灣後來發生重大的轉變。我們小時候就知道蔣介石要反攻大陸,但是在砲戰以後,大概台灣也明白如果反攻大陸的話,第一個他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第二個如果採取反攻大陸,美國不會再這麼全力的支持他,所以他就退而求一個比較實際的做法。所以嚴格的說,我覺得是823砲戰奠定了兩岸一直延續到今天的這種勢態。

主持人:對,同時我們曉得經由823砲戰把台灣的軍事武力也提升上來,因為台灣經過823砲戰以後美國支援的「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這個飛彈在台灣上空防衛了40年之久,台灣也從這時候開始變成了有飛彈部隊。那麼對於這個政治上像剛剛橫河先生講的,就是他有這個轉折。美國看起來是對台灣進行防衛,但是實際上也是希望蔣中正(當時的蔣總統)從金門、馬祖撤兵,有所謂的「跨峽而治」,這是美國人基本上的一個規劃。

陳志飛:我覺得當時主要原因是因為美國當時的總統艾森豪,他本人就是軍人出身,他是二戰期間在歐洲的盟軍最高司令,所以說他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戰略家,他看不懂蔣介石的意圖,他可能也摸不清毛澤東的頭腦。因為他覺得從基本上來說,這兩個孤島,馬祖和金門離中國海岸太近,金門離廈門可能不到10公里,馬祖離福州也就是30公里,從軍事上這兩個地方毫無守衛的必要,因為離你自己的大本營太遠了。所以說他搞不清楚。

實際上金門和馬祖對蔣介石和毛澤東這兩個人來說,在政治上有巨大意義,就是說從歷史上來講,中國人都知道有鄭成功的渡海攻台,他們都是從金門這地方發起進攻的,所以說誰占金門誰就占先機。這一點我覺得從艾森豪的眼光來說,他是看不到的。

主持人:那麼另外一個,當然在我們從台灣長大的人來講,就像我剛剛一開始說的,我們對於這個戰爭當然我們是懷著感恩的心,因為如果不是這場戰役的話,台灣可能就被赤化了,像我們這一代可能就完全生活在另外一個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所以對我們來講是有很多不同的心情。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談一下,因為這是第二次的台海危機,那麼我們先延伸一下這「第一次台海危機」是怎麼回事?

陳志飛:第一次台海危機是49年10月份,那時完全是中國第二次的國內戰爭吧,就是所謂「內戰」的一個延續,其實這第一次台海危機發生在49年10月份的話,兩方的主官跟58年那個砲戰的主官是一樣的,三野的主官叫葉飛,他率領的10兵團追蹤蔣家的殘部,所以占據了廈門。

主持人:就是「共軍弟兄們」。

陳志飛:那占據了廈門以後,他們10兵團就是三野的部隊非常的輕敵,他覺得可以輕易的打下金門,所以他就給他的部下說你就掃個尾就好,當時金門守軍只有五萬餘人,而且22兵團是他的一個團部,不是國民黨的正規部隊,叫李良榮,他這個軍隊被稱為「斗笠軍」,因為他們穿的民服跟老百姓差不多,著民裝。湯恩伯見到這個部隊在廈門下港以後,感到非常的詫異,說:這樣的部隊能有戰鬥力?

主持人:「斗笠軍」對不對?

陳志飛:對,斗笠軍戴著斗笠就來防備,可是從第一次古寧頭戰勝,那是整個內戰期間中共輸得最慘的一次,雖然它是結尾,就像你講足球比賽一樣,這個中共 怎麼打怎麼贏,可能這個足球比賽已經20比0,但在最後終場前五秒鐘國民黨進了一個球,這個就變成20比1。為什麼呢?他這3個攻擊團趁著風高月黑搶灘攻占古寧頭,可是九千餘人無一生還,三千多人被俘虜,基本上是全軍覆沒,對於解放軍的建軍史上可以說是奇恥大辱。

當時指揮官雖然是李良榮,但是胡璉這個司令長官是功不可沒,因為他12兵團在海上像一個游動的堡壘,讓中共搞不清楚他真正的意圖,所以那一戰完全體現出了胡璉的指揮藝術,因為中共估計12兵團從廣東的潮汕地區已經撤往台灣本土,但是沒想到最最關鍵的時候,這個12兵團蜂湧而上古寧頭海灘對解放軍致命的一擊,而且天公也同時作美,因為解放軍登陸的那個海灘,前一天剛好國軍進行針對性演習。

當時有兩輛主戰型M45坦克殺傷力非常強,有一輛是停在海灘上啟動不了,可是第二天當解放軍登陸的時候突然能發動起來,也是給解放軍很大的殺傷力。所以第一次古寧頭戰役,實際上對第二次的台海海戰、金門砲戰,其實各方面都有很多的教訓。從中共方面來講,它知道用船渡海遠攻金門的方式,就它的軍力來說還是遠遠達不到的。

對台灣來說,他知道中共對金門一直是覬覦很久,所以自第一次古寧頭戰役之後胡璉就沒有走,他12兵團駐守金門成為當地的駐守部隊,就是金門防衛司令部,他自任司令,他把全島變成當時世界上可能是最完整穩固的一個堡壘。這就是為什麼在第二次砲戰期間,雖然經受了47萬發砲彈的蹂躪,金門島仍然屹立到今天,成為台灣對外防衛的第一道屏障。

主持人:各位觀眾朋友,我們今天談的是「823金門砲戰史話」,非常歡迎您打電話進來和我們一起討論,或是發表您的意見,或是您曾經經歷過砲戰那個時代的。我們的熱線電話是6465192879,中國大陸的免費電話是4007087995撥通了以後再撥8991160297,您也可以使用SKYPE:RDHD2008,和我們一起做互動。

我想請問一下橫河先生,在金門823砲戰,中共採用火炮猛擊的方法,它原來的打算是不是也是在幾天之內要把金門整個拿下來,進而取下台灣?

橫河:現在這個已經很難說了,因為這個事情並沒有按照原來計畫的事態去發展,但是現在一般分析認為,在前半段的時候它是有這個計劃的,只是後來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後來當然找了很多理由,甚至於有人說是為了防止台獨,所以故意將金門留給蔣介石,來粉碎美國的陰謀。但這些都是打不下來後來找的理由。有幾個證明可以說它當時很可能打算是這麼做的,一個是在金門開炮以後,福建前線的解放軍廣播電台就播:「解放金門的戰役打響」,所以它講的是解放金門的戰役。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7月份的時候赫魯曉夫訪華,之後很可能他們達成一個協議,就是中共去把金門拿下來,然後蘇聯把西柏林拿下來,所以10月份就發生「柏林危機」。現在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柏林危機和金門砲戰是有一定關係的;也有人說是沒有關係的,但是從這個時間來看,因為他7月份訪問,那時候我在國內,小時候就聽到說「東風壓倒西風」,那個時候實際上是企圖以東風壓倒西風的。東部戰線和西部戰線兩場戰役,西部馬上到10月份就封鎖西柏林,所以美國用空運的方式來挽救了西柏林。其實在東部的金門這一戰,可能在一開始的時候它沒有做好登陸的準備,但是它至少想到如果把金門炸平了以後它可以登陸。

陳志飛:我覺得這個金門砲戰,實際上是中共在「抗美援朝」的朝鮮戰爭之後,中共的膽氣和心氣都大起來了,它覺得古寧頭那時候還是所謂國內「內戰」的結尾,那時候軍力還不夠強。到了金門砲戰的時候,它自己已經生產尖武了,那時候「米格-17」實際上比朝鮮主戰時候的戰機「米格-15」性能還要優良,而國軍主戰戰機是「F-86」,那是朝鮮戰場一路上的東西。

所以它的各種性能已經能夠自己生產,這正是朝鮮戰爭給它帶來的好處。而我剛才也講到,各地擴建機場大量運兵,當時用的參謀長就是粟裕,他是當時三野的主戰軍官,就是在「內戰」期間;而國民黨的主戰軍官就是胡璉。他們完全就是淮海戰役危急的時候,兩邊的主官繼續在打他們同樣的一場戰爭,所以它基本是淮海戰役的一個繼續。

主持人:而且雙方的主官對彼此的習性、各方面軍力,可能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陳志飛:對,對胡璉來說,中國軍人,當然中共也不敢輕視,因為毛澤東都親自對他有評論,說他是「狡如狐,猛如虎」,所以他當初在國內內戰期間,他把所謂中共「軍神」劉伯承率領的所謂「劉鄧大軍」,在大別山裡追得到處像兔子一樣亂竄。所以毛澤東就親自批示說,對18軍也就是抗戰之後11師改編的18軍,胡璉的軍隊,要儘量的曲意避之,不要跟他直接打。為什麼陳誠的體系叫「土木系」?因為你把「土」和「木」拆開來看就是「11」師和「18」軍,他的主官一直是胡璉。

主持人:是的,胡璉是我們「老陜」,陜西華縣的將軍。

(待續)

(據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http://www.youmaker.com/

視頻:【熱點互動】823金門砲戰史話(上)


http://www.youmaker.com/

視頻:【熱點互動】823金門砲戰史話(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823老兵重回金門  籲政府照顧晚年
823砲戰51週年 金門祭悼陣亡將士
【秦鵬直播】大S和汪小菲離婚 網友為何吵翻?
【熱點互動】疑雲罩三峽 大壩安全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