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貢獻多貸款少 中國小企業的哀歌

【大紀元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去執編譯報導)雖然中國大型國營企業在世界舞台的能見度越來越高,但中國經濟的發展實須歸因於多年來無數小企業努力的結果。如今在中共應付全球經濟低迷之際,這些小企業卻一直得不到當局的善待,長期承受著諸多苦難。

中共當局去年11月提出四兆元人民幣的激勵方案,但是這些經費大都用在國營企業所掌控的基礎建設方面。根據駐中國的歐洲商會總裁Joerg Wuttke的看法,中國的國營企業是經濟危機以來的「贏家」,當局為維持經濟增長,讓國營企業獨占市場,排擠小企業。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報導,1979年中共揚棄中央計劃經濟政策時,根本不存在小企業這種東西。至1990年代,中國有約100萬家的小企業,這個數字在2001年增為800萬家,時至今日,全國約有6,000萬家小企業。

根據中共當局的界定,這些公司最小的只有幾個員工,中型企業的員工最多不超過2,000名員工。但是它們的貢獻卻佔全國GDP的60%,是稅收的一半。這些小企業有95%是私人所有,是中國經濟體最具靈活創造力的一群,因為不必像大公司受到政治官僚體制的糾纏。此外,它們的專利申請案佔全國的66%,全國超過80%的新產品都來自這些小企業。

報導說,這些小企業的貿易量佔中國出口的68%,由於外國的需求下滑,這些企業的日子過得很痛苦。如果美國與其他出口市場持續蕭條,擴大內銷的作法或許可以為企業帶來曙光,因此中共希望藉此以平衡其出口的落差。

但是中共的出口靠的是勞力密集的小企業,而不是高效能的技術。它的出口去年11月開始下滑,今年第一季的成長率下降2.9%,造成2,000萬民工失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不言而喻。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張康妮(Connie Zheng,音譯)認為,在中國,經濟不景氣時小企業總是首當其衝,面臨困境。當局為了應付經濟危機,它們也成了犧牲品。這十年來,自從中共開始注意環保法規,小企業所執行的環保費用遠比大企業多,有許多小企業因而倒閉。

小企業另一項長期的挑戰,是難以獲得信用貸款。雖然當局為了應付危機,大力提高借貸,但小企業還是被排除在外。今年前半年中國各銀行貸出7兆多人民幣,但估計只有10%貸給小企業。

報導說,中國各銀行的借貸顯得非常「政治」,國營企業從中獲得大量利益,小企業只能沾一點邊。這也難怪,因為銀行的借貸體系不良,覺得貸款給小企業風險太大,就算企業有能力償還,銀行也不敢放款;但國有銀行卻經常在政策壓力下,貸款給許多還債困難的國營企業。

新的跡象顯示,表面上,中共體制認長久以來虧待小企業的情況須加以平衡。本月國營媒體報導,當局針對小企業的資金問題,提出包括兩項專用貸款的新措施,總金額為40億元人民幣。嗚呼,算起來這筆錢在今年的貸款總額裡面實屬微不足道,看不出能起甚麼實質作用。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言行不一 中國大搞地方保護主義
連城:【香江城語】中國股市只進不退
中國銀行審計暴露問題貸款
阿聯天然氣92億美元合約 多國企業競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