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節氣大寒喜過年 喬松青青迎來春
俗語說大寒過年。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冬季的最終個,大寒詩詞描寫天地人情。知道古人觀測大寒物候有哪三候?大寒時節,寒氣從地底徹透而出,大寒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大寒的俗諺能預測來年的天氣嗎?大寒節氣中正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節-過年,過年有哪些有趣的年菜?還有古人巧妙嵌入節氣名稱的巧對聯…
節氣花信風 臘梅香濃勝小寒
二十四節氣和花信風 中國人觀察天地感應了陰陽節氣的變化,立下了二十四節氣,以序時應事;花草感應天地陰陽節氣的變化,生了花信風--各自應氣候著花期、展花顏,花信風吹捎來花開訊息給人間添風情。小寒花信風梅花先到,臘梅花開喜年來。鄢陵蠟梅冠天下, 楚梅天下第一梅…
傳統節日臘八、臘月的源起很古久了,知道「臘」和「臘八」節怎樣合一的嗎?從經典史籍與詩人作品中說分明…上接三代、漢南北朝、下承唐宋元明清,歲去年來,古人每逢節氣更迭、歲中節俗,歡慶之、感懷之,詩人們在節中暢言己志、流露真情,常見雋永的作品。逢臘八,歷代詩人的佳作,看歷史掌故、啟迪生命的追尋…
【文史】三九小寒冰上走 臘八養生粥中藏
二十四節氣,三九小寒冰上走,「冷在三九」,為什麼說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古代中國小寒顯現哪些物候現象?2017年小寒巧遇臘八看食補食俗文化臘八粥,怎樣小寒養生?節氣生活美學…
中國黃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臘月初八這一天,原來是一個傳統節日,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的。因為臘祭在十二月舉行,朝朝代代這樣沿襲下來,就把這個冬末春初、新舊交替的月份稱「臘月」。到南北朝時期,黃曆十二月初八被正式定為「臘八節」。
【文史】今日一陽生 冬至節氣到
冬至陽生春在望,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又稱「初歲」,冬至三物候現象含有甚麼哲理?冬至是大節日,中國歷代冬至節俗也很多,為何魏晉南北朝時人吃赤豆粥?北宋時視冬至如過年,建「鐘鼓樓」檢校時刻漏、報時;清代宮中傳出過冬雅緻遊戲「九九消寒圖」配合「九九歌」「數九」望春風…形成一種節氣的智慧,也是民間一種益種休閒和啟蒙教育。
2016年12月21日冬至,這個在大陸即將消失的節日,在香港卻非常受到重視,稱「冬至大如年」。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團圓吃飯,俗稱「做冬」,聚餐的樣式絕不遜於大年三十晚的團年飯,菜式也特別豐富,有盆菜、火鍋、湯圓等,更保持著「無雞不成宴」的傳統。
【文史】玉琢百千態 大雪節氣到
「大雪」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一個,每年在陽曆12月7日前後一日到下個節氣「冬至」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大雪」古物候,「大雪」俗諺、習俗、地方風采、歷史留影、生活美學,詩人俯仰天地詩情…
【節氣】高風催過雲 小雪閒中過
「小雪」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一個,在陽曆11月22日前後一日到下個節氣「大雪」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小雪反應降水狀況。「小雪」古物候,「小雪」俗諺、習俗、地方風采、歷史留影、生活美學、詩人俯仰天地詩情…
【文史】天懍降寒 隨處一欣然 立冬節氣到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四立」的一個,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立冬就是冬天的開始。「立冬」的俗諺、「立冬」的地方采風、歷史留影、詩人陸游「隨處一欣然」的詩情胸懷,看這裡…
今年 11月7日是立冬日。立冬是冬季的第一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也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不過,今年立冬日,多個地區出現反常氣候,中醫師提醒,市民進補應做相應調整。
【節氣】天霜降寒月彌輝--霜降節氣到
二十四節氣霜降由來有何民俗和俗諺?霜降內含中華文化,生命面對霜寒時情有什麼省悟?「風卷清雲盡,空天萬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罇酒,能使百秋亡。」唐元稹〈詠廿四氣詩 霜降…〉,上下看遍霜降時情:天空萬里霜降寒、風落疏林木歸山、鴻雁南渡思故鄉、豺狼獵獸藏冬糧、重陽賞菊酒一嶟。
【文史】宜長宜久 九月九日再沐重陽
九九重陽節俗在中國起源非常早。為何登高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都成了重陽節俗?古典籍《西京雜記》載東漢…《續齊諧記》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曹丕獻菊、陶淵明東籬賞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陽故事。屈原〈遠遊〉探太虛重陽境不死之鄉,生命如何宜長宜久
寒露節氣反映氣溫下降的過程,寒露到新雁南飛,寒露應秋杪,清光澄曙空。古書記載寒露三個物候為何?寒露百草枯!此外還有這節氣還有什麼俗諺?台灣新竹有名的九降風在此時降臨,造就了名產,柿餅柿乾還有……菊花黃盛。節氣觀天宇,寒露不棄衰草,善德長固永生…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中國先秦時代效天地之理,在這天校正齊一度量權準器正人間公道。「秋分」意味著秋天過半,蘆花千里秋月。彼岸花「曼珠沙華」盛開在秋分,陰陽兩隔生死兩茫茫。秋氣肅殺,摧敗萬物,…古人從天地肅秋之節氣中體悟了爭逐功名利祿、懷憂動心搖情,更甚於秋氣之傷。
中秋節神話故事 弦外有真音
一到中秋,舉頭望明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這些古老又長青的傳統神話故事就浮上心頭。這些天上來的消息,中秋神話故事,可能是帶著解除人間生老病死無盡苦痛循環的密訊、密碼?幾千年來一直讓人追索、探尋!年復一年……生命經過幾多年歲的追逐無解,沈靜一下心情,在中秋夜探索一下這些神話故事的弦外真音。
又逢人間中秋夜,未知今夕是何年。夢迴前朝幾多事,碧海浮波月初圓。
【文史】中秋賞月 巧聯妙對意無窮
中秋佳節,又臨,懷念「古月」情致,看一看古人的「對月」佳聯,增添過節的趣味。中秋節是個充滿歷史古意又盎滿人情詩趣的中國傳統節日。君臣、詩人墨客、商家百姓也常常「作對」應和、競技和逗趣,妙趣聯聯來。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有月即登台,無論春夏秋冬;下聯怎麼對?
【文史】露從今夜白 「白露」節氣到了
《禮記.月令篇》記載白露節氣物候為:「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白露時節的三個物候。鴻、雁自北南飛;燕鳥由南北返;眾鳥開始備藏過冬食物,羞就是珍羞、美食。
【文史】爭秋奪暑——秋天第二個節氣處暑
二十四節氣:處暑,暑止。有句俗語「爭秋奪暑」,指的就是從「立秋」到「處暑」這期間天氣微妙的嬗遞演變樣貌。古人觀察處暑節物候有三;處暑有關的俗諺,表現中華文化中庶民的智慧與趣味;處暑保健養生的當令食物什麼最風行?梨子、鴨子…
「中元」內涵很深厚,人們在這一天供養佛僧孝親報恩、祭祀求赦亡靈罪衍、建醮普渡孤魂野鬼,有的儀式與民俗活動延續一個月…人與天地神鬼多元時空的互動。在華人圈有七月「鬼節」、七月鬼門開的說法。台灣香港的鬼月節俗很盛大…古人的中元節俗…
中元節的起源為何?黃曆七月半有什麼文化特色?不管是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祭拜都落在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中華文化圈尤其是閩南、台灣還有黃曆七月是鬼節、黃曆七月鬼門開的俗諺和「中元普渡」風俗。古人怎樣過七月中元…中元節文化節俗和救贖倒懸、慈悲赦罪、超度亡靈孤魂有關…代代形成渾厚的中華文化內涵
【文史】牛郎織女跨時代的愛情 流傳至今
牛郎織女的七夕愛情故事真是綿亙流長,鵲橋一年一會歲歲相繫。牽牛、織女本是河漢星辰,怎得入了人間?這源流上逤中華文化兩千年。漢朝上林苑昆明池就有牽牛織女的石像,漢畫像石有浪漫畫的天文牽牛織女畫。七夕,是世間綿綿不絕的情人節話本,有情人眷屬間堅貞的承諾更添天長地久的德義。
【文史】梧桐一葉知秋 立秋節氣與風俗
立秋每年約在陽曆8月7-8日間到來。立秋在二十四節氣中是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一種節氣。梧桐是立秋的代表植物,一葉知秋,南宋宮中有報立秋來的儀式,少不了梧桐。唐宋立秋應時風物詩婦女童子剪戴楸葉,表秋意。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來了,物候中少不了寒蟬,;立秋俗諺,看雷、雨、熱度的臉色。
【文史】大暑溽暑清補養生 大雨時行驚洪災
大暑,年中最熱的時節登場了,大暑也是夏季最後的一個節氣。中國古人在大暑節氣中早有排除溼熱「清補」的養生之道,同時也掌握了大暑前後的三伏天期間「冬病夏治」的調虛補強的時機。大暑前後中國大陸頻頻發生超歷史紀錄的水災,警示人必須重視人與環境間的因果循環…
小暑一日熱三分 民俗諺語古智慧亮起來
小暑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用以表示年中天氣變化的一個節氣名稱,在每年的7月7日或其後一日,當天空中太陽位置落在黃經105度時。古人有諺語「小暑一日熱三分」。中國人對各節氣現象和物候的觀察早於先秦時代,並由此建立起生活與耕作的規律,是從大自然的體察中所開啟的智慧,《禮記.月令》多有記載。「不違時」順天而作,少力而多獲。
今日一陰生 夏至節俗與自然節氣
中國人很早就有夏至節俗,夏至的至有三義,夏至這節氣在中國起源甚早,周朝天子已經在夏至祭地,〈夏至九九歌〉描寫夏天的氣候與景象演變。夏至,今日一陰生。天地運行帶來了季節的循環變化,夏至天地陽消陰長步入轉折起點。 夏至,中國人講「天人合一」,表現在節俗生活、自然和民諺中。
歐洲各國普遍有過仲夏節的習俗,尤其在北歐的瑞典特別重視,重要性和過年、聖誕節不相上下。仲夏節和中國的夏至是一致的概念。「仲夏柱」、篝火和魔力花草藥是歐洲國家過仲夏節時很普遍的象徵物,有些國家的仲夏節也是女子的祈婚祭的重要日子,女子想夢見未來的伴侶。英國的巨石陣則是迎接夏至之光的謎樣古蹟,也是今人的觀光勝地。
中國古代宮廷怎樣過端午節?唐太宗御筆親書「飛白扇」贈予功臣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庶動清風,以增美德」。在慶祝端午的宮中行事中,皇帝在端午日多會以「服翫相賀」,以隨身使用或游藝的小東西賞賜臣下。這個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了民間也影響了近鄰的韓國。
古風端午
古人的端午節,天光未亮,一行行的藥翁已在綠茸茸的山上採藥,衣角早被露水打濕。宋吳自牧《夢梁錄》: 「此日采百草或修製藥品,以為避瘟疫等用,藏之果有靈驗」。百藥中尤以端午的艾蒿藥效最佳。不只是藥翁,尋常百姓也要起早採藥「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採藥復採藥,采采西復東。麻長村徑狹,曲折隨兒童。采采及墟墓,偶與前林通。前林樹木嘉,就蔭當清風。村人競採藥,怡情聊與同。盤桓不能歸,永日以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