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孝”(上)

归去来兮
font print 人气: 38
【字号】    
   标签: tags: ,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提倡,推崇备至,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法宝。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孝”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的时候怎么对待,另一是死后怎么对待。鲁国的大夫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子曰:“无违。”这里的无违,是不违背礼的规定。事后孔子向其弟子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关于生时和死后怎么尽孝的礼的规定在儒家经典礼记里有详细的记载,规定的是行为上怎么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下面主要谈谈孝的另外方面的问题。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孝就是赡养父母就行了,可古人不这么认为,孔子弟子向孔子问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一个敬字,道出了孝更深的内涵,礼对《孝》的规定里,很多表现的也是敬的内容。又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为孝乎?”有事情年轻人去做,有酒食父兄来享用还好说,在父母面前总是和颜悦色的确是最难的。

孔子对孝子孝行的概括是:“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纪孝行》)

古人对孝的概念不仅仅是侍奉父母、兄长,这仅仅是庶人的孝,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孝有更高的不同要求,他们不存在无能力养父母的情况,他们要尽心竭力(也就是做到忠)做好自己位置上的事才能算尽了孝道,当然庶民要做到的,他们也得做到。

比如天子要做到爱亲、敬亲的同时,还要以此道、以德教化百姓。诸侯要保社稷,使民和而安乐。卿大夫要能行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既圣王之道。士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上则顺 。

孝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广孝行》)子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孝经 •广至德》)

“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经 .广要道》)儒家经典《大学》里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子能做到孝悌,家庭能处理好了,这良好的风俗习惯能应用到社会,天子这样教化民众,诸侯、卿大夫、士竭力推行,天下人人互爱互敬了,天下就太平了。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儒家讲中庸,所有的东西多是有节制的,不走极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不仅仅是要规定怎么做,也规定其极限,符合人的本性。恭敬过度就会劳累,谨慎过度就会胆怯,勇猛过度就会闯祸,直率过度就会尖刻,所以要用礼来节制。比如父母死时,因悲痛不吃饭,礼规定不能超过三天,孝子守孝不能超过三年。

儒家讲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君不仁,臣子便可离开他。儒家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官是为民某福利,不能实现自己理想,便归隐,或离开到别的国去。春秋战国之前只有天下的概念,而没有国的概念。爱国的概念可能到近代才出来。孔子看到自己的国君接受齐国的女乐不朝时,便离开了鲁国到别的诸侯国去推行王道。孔子周游列国,想推行他的王道,当然他的王道会使诸侯国强大。

有人会想,那么这会对鲁国造成威胁,孔子是不是太不爱国了?不能这么理解,其一孔子心中想的是天下的民众,不仅仅是鲁国的百姓;其二孔子的王道里没有恃强凌弱,以众暴寡,是修文德而来之,当别的国王问孔子打战的事时,孔子便说自己是不懂的。鲁国有难时,孔子又积极帮助鲁国解决问题,免于战祸。

同样父不慈,或不义,子也不能一味的盲从的。《论语.里仁》中讲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有敬不违,劳而无怨。”对父母的过失要劝阻,如果不听从,仍然要恭敬对待,虽辛劳,而没有怨气。《孝经.谏诤》里,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依然是礼,但在礼之前还有义,不合义的亦不能从之。《说苑.建本》里有个故事: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

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这里说的还是跟个人有关的私事,有关天下、苍生、道德的大事更要妥善处理了。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中国汉字是神传给人的,是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传播中华文化的特殊工具,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字与文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关于我国文字的起源,《易经‧系辞》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黄帝之史官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 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这样定义这个“一”字的:“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 过去,只听说李白是从天上来的“谪仙人”,现在才知人类都是从天上“贬谪”到下界的…
  • “道”字的本义是道路,但这个道路并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道路,而是我们人类开始的、首先的、第一的、最大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道路,这种道路就叫做 “道”.......
  • “好”、“坏”、“善”、“恶”、“正”、“邪”等概念是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学、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佛法(或道法)的基本范畴,其实这是神为了使我们今天的人类能够认识大法来奠定文化基础的。
  • 老子告诉我们,古代是个“小国寡民”的时代。“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 老子把《德经》放前,而《道经》放后,他并不是认为“德”比“道”更重要,而是认为“德”是“道”的基础,“德”是修炼的基础。孔子的《论语》,讲“仁、义、礼、智、信”,讲“中庸之道”,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以“仁”为其学说的中心。
  • “鲜”是一种鱼的名字,“鲜”字从“鱼”字和从“膻”字。“不鲜”,就是说,这种东西已经不新鲜了,已经开始做气味了,已经腐烂了,已经腐败了。“膻”是羊臊气、膻(膻)气之类,一般也泛指腥臭味..............
  • 古文“真”字两边的两条对称的曲线就表示一座炼丹炉,“真”字上面的“匕”是变化的意思。“匕,变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