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平溪.竿蓁坑古道-古桥解谜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27
标签:

从台北往平溪山区的106县道上,一路细雨纷飞,天空笼罩着浓云,看来天气很难好转,原本预定的古道行程只好弹性调整,先往平溪的东势格,探访竿蓁坑古道。

竿蓁坑古道是第一条被登录为文化景观的古道,仅存的古道路段,约只有几百公尺长而已。古道就在公路旁,探访容易,较不受天雨影响。

十一月初我才探访过竿蓁坑古道,却留下两个待解的疑团。一是找不到古道途中的石田部长纪念碑遗址,二是古道上的长亨桥,究竟是日本时代的古桥,还是光复以后才建造的。

石田部长,仅知是一位日本人,但关于其事迹,网路却蒐寻不到任何的资料,不知与竿蓁坑有任何的关系,为何在这里竖立了一座纪念碑?而长亨古桥则年代,则颇堪玩味。

曾有新闻报导提及,长亨桥是日据时代的古桥,桥头有一座古碑,却被后人在碑面增刻了“民国四十二年”(1953)及国民党的党徽图案。上次探访回来,仔细检视石碑照片,发现石碑上的纪元刻字应是“民国四十年十二月”,显然媒体报导有误。

而石碑上“民国四十年”的刻字,并无任何日本纪元被涂改过的痕迹,我认为,难以断定这些刻字是后人添刻的。我因此怀疑,或许长亨桥并非日据时代的古桥,可能就是建造于民国四十年(1951)。不过当时在现场,我并未详细观察古碑,而拍回的照片又不够清晰,我想回到现场,看能否找到新的证据。


竿蓁坑古道的入口,就在张福宫旁

重访竿蓁坑古道,已是识途老马,很快就来到北43乡道5K附近的张福宫。这座古老的土地公庙建造于光绪元年(1875)。上次造访时,庙旁的这块光绪古碑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的“光绪元年”的刻字,而是古碑刻的地名“高德意坑”。

“高德坑”是这里的小地名,附近的一座山峰就叫做高德坑山。高德坑山,又名“高竹坑山”,附近北43乡道旁,也有一座凉亭,名为“高竹亭”。“高德”的台语发音,与“高竹”相同,所以不少山友(包括我在内)认为高德坑的地名,可能是就由高竹坑演变来的。

古碑上的地名,推翻了这一说法。经山友告知,我才知道“高德意”是福建安溪人,乾隆11年(1746)率先进入东势格拓垦,从古碑得知,他的名字也成了这里的地名。高德坑显然是从“高德意坑”演变来的。后人不查,想当然耳的猜想可能是当地坑谷长了许多长大的竹子,所以地名叫做高竹坑。

来到张福宫,发现蓝天队已在竿蓁坑古道的入口设置了指标。蓝天队的动作真快,已开始探勘这条古道了。原本过了长亨桥,到了茶园之后,古道路径就消失了。现在蓝天队已辟出一条山径,沿着溪谷上方的山腰续往上走,至上游溪岸的农园,然后过小水泥桥,接回北43乡道。古道出口大约就在公路旁的高竹亭附近。


蓝天队已设置古道入口标志。

古碑上的“高德意坑”地名。

——————————————————————————–


长亨桥捐修石碑

我所期待找到的石田部长纪念碑遗址,蓝天队也没有找到。我重走一趟,沿途仔细注意,仍未发现任何石碑遗迹。有山友提到附近紫云宫的住持,熟悉这条古道,可以就近询问看看。

来到紫云宫的入口,却见铁门深锁,无法进入。大概是非假日游客或香客稀少,紫云宫今天就闭门休息了。

虽然石田部长纪念碑一无所获,但关于长亨桥的年代,则有重大的发现。原以为石碑上的捐款刻字因年代久远而模糊难辨,这次用手套抹去石碑上的苔藓污垢,发现石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辨,一下子就解开了我原本的疑惑。

整理过后的石碑,第一排的捐款者姓名字迹最为清晰,也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捐款金额排名第一的是“乡公所 二千元”,第二名“黄木燧 五百元”(后来查资料,黄木燧,平溪人,曾于民国42年至50年,担任过台北县议会第2、3、4届议员),接着,捐二百元的有“厚益炭矿、潘新钦、潘维藩”,而捐一百元者包括永昌炭矿,合和炭矿及王丁法、黄万生、陈朝宗、黄海o、颜o九、赖以南、林有财等人。其余捐款者多在五十元及五十元以下。

从“乡公所 二千元”的刻字,几乎就可以断定,这古碑是民国40年(1951)建立的,年代并非后人添刻。日据时代的地方行政机关名称是“庄役所”,“乡公所”是战后改制后的称呼。


擦拭后的碑面,字迹清晰可辨。

乡公所出资二千元。

——————————————————————————–


长亨桥

长亨、万载两桥的建造经费大约在四千至五千元之间,乡公所出资二千元,因此捐建石碑上出现国民党党徽(或解释为国徽)的图案,就十分合理了。

因此,古碑上的民国纪元及党徽图案,并非是后人添刻的,这座长亨桥并非日本时代的古桥,而是确实落成于民国40年12月。

既然如此,为什么平溪地方人士或记者会认为石碑上的民国纪元及党徽是后人添刻的?或许是有人一时失察,与记者闲聊谈及,就被记者写了出来。或者也有可能是历史记忆未被重视,年代一久,就出现了认识及传承的错误。

我站在岸边,凝视着长亨古桥及下的流水。竿蓁坑古道可追溯至清朝的光绪元年,日本时代也理应有一座桥梁横跨过这条溪流。台湾一向多台风,桥梁被洪水激湍冲毁时有所闻,或许民国40年之前,这座古桥的桥面被台风带来的豪雨洪水冲垮,而在民国40年底重建完成。桥墩,或许是日本时代遗留下来的基础,则长亨桥或许跨越了两个时代,所以不容易去认定它倒底是日本桥,还是民国桥。

民国40年的冬天,由乡公所出资二千元,再加上民间热心捐款,竿蓁坑的这两座桥梁终于落成,乡公所将桥梁命名为“万载”、“长亨”,并在桥旁立碑纪念,石碑上也刻了青天白日的图案,充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与政府心情。

长亨桥原本被认定是日本时代的古桥,现在却发现它是民国40年时建造的,这会不会减损了它的古迹价值呢?我认为不会。民国40年,时间距离日本时代并不远,相差6年而已。而民国在台湾,已历经六十载。岁月渐悠久,便有了历史的纵深与意义。她的时代与她走过的历史,当然应该得到祝福与珍惜。

旅游日期:2009.11.30(写于2009.12.01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如何前往光绪元年张福宫及长亨桥?
从国道五号下石碇交流道,沿106公路往平溪乡,至岭脚与望古之间的“白莺桥”旁,右转入紫来产业道路(北43乡道),至东势格派出所前叉路,右转紫东产业道(仍为北43乡道),约至5K处,即可看见右侧路旁的张福宫,前方左侧叉路口有紫云宫的标志。续行北43乡道,不远处,即可看见竿蓁坑17号石头厝。对面马路有小径通往溪谷,取左行,即可前往长亨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宜兰头城 .外澳海滩
台北瑞芳.大粗坑古道.大粗坑山腰古道.小粗坑古道
台北瑞芳.瑞芳火车旧隧道群
台北平溪.竿蓁坑古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