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笛飘飘绕梁不绝——笛

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首〈春夜洛城闻笛〉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作品。笛子的乐声清扬,具有开阔的空间感及很强的穿透力,当您聆听笛声时,是否觉得它正引领您飞向遥远的天际呢?

考古学家发现了笛的历史遗迹,是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这是一种以鸟禽肢骨所制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意思是说,笛又称涤,可以涤荡邪气,古代将笛视为正邪气、扬正声的雅正之音。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从这段文献资料,我们得知远在四千多年前,竹已被选用作为制笛的材料。因此,笛归为“八音”中的竹类乐器。

在古代不论横吹还是竖吹的竹管,多以“笛”通称,就如同一些弹弦乐器在魏晋时期皆被通称为“琵琶”。所以,在文献史料中关于笛子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

公元前一一九年,西域的音乐文化经由张骞的丝路之旅传入了中国,丘仲在吸收胡乐横吹的优点后,制作了新笛。“横笛竖箫”的确切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将笛称为“横吹”或“横笛”。

中国笛之所以能产生出轻亮又具有民族韵味的音色,是因为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特点,那就是笛膜的运用。这也是中国笛与西洋长笛最大的区别。至于中国笛是何时开始有膜孔,贴以笛膜的呢?在陈旸的《乐书》中提到“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粘竹膜者,藉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从文献资料显示,我们可知至少在唐代时,就已经有膜笛了。

宋以后,笛在民间音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中,可以一窥横笛与当时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情境,例如〈舟人吹笛〉所叙述:“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拈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玻璃丈击许。”这些诗句充分反映出笛子的演奏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情形。

明清以来,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稳定,除了广泛运用于说唱曲艺与戏曲伴奏之外,并逐渐成为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十番锣鼓以及北方鼓吹乐等民间乐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在吸取了民间器乐合奏与戏曲声腔伴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它的独奏艺术,分别有主要伴奏昆腔的曲笛(或称昆笛),及主要伴奏梆子腔的梆笛两种。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中,酒名也乃一大特色。由于不同酒品在品质、成分、功能、品牌等各方面各有特征,决定了酒品名称的星光灿烂,繁花似锦。此外,酒还有别名、雅号,酒乡常客,又岂能不知。
  •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其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儒家的酒德集中体现:
  • 梅花诗的作者是北宋易学家邵雍,他字尧夫,谥号康节..............
  • 李白他的名号“青莲居士”,还是自称“谪仙”,都表示他的生命来源非同一般。他妈妈生他之时梦见太白金星..............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