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已久的乐舞--唐代舞蹈(上)

白岫
font print 人气: 60
【字号】    
   标签: tags:

人类是情感的动物,重视生活情趣,唯有如此人才会活得快乐。而“舞蹈的冲动似乎与人类同时诞生”,如未出生的胎儿在母亲腹中拳打脚踢,还未能用语言表达的幼儿,会直接用手势、动作、姿态、表情等,传达自己的情感、喜好等。

由此可见,舞蹈艺术是一切感性艺术教育的基础,若将之延伸也是人性、情操上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表现人类的感情和思想。我们若循着中华文明古国的舞影与轨迹,进而认清其中的特殊性、重要性、变异性与传统性,就能够从中领略远古先人的丰功伟业,各朝代的思想型态、政治背景。因此,我们就此展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镜头--唐代舞蹈。

唐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由于政治局面安定,经济富裕繁荣,国内各民族之间及大唐帝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频繁交往,随之而来的是乐舞文化的大交流。

所以,唐代舞蹈不但保有汉族音乐的传统,更吸收了西域各国的舞蹈色彩,蓬勃发展大放异采,所以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荟萃融合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舞蹈艺术之精华,而宋代乐舞大部分仅只沿袭了唐制,直至元明清,舞蹈艺术已日渐衰微,繁华尽逝,好景不在。

唐朝的舞蹈艺术发展,造就了许多优秀的舞人及舞蹈家,绝大多数艺人皆来自民间、宫廷、宫府、及私家所养的舞伎。

如众所皆知的杨贵妃,即是唐代贵族中颇富盛名的舞蹈家,深受唐玄宗宠爱。她资质聪敏,善歌舞、通音律,才智过人。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由于杨贵妃的舞艺轻盈飘逸而更增其美誉,诗人白居易就曾说过:“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据说,此舞是根据“婆罗门曲”改作,听此曲如闻梵呗之音,所以颇有佛曲的成分。一开始,音乐奏的是缓慢散板,舞者不动,奏到中序上板,就按着节拍舞起来。节拍由缓而急,有时如驾云似的凌波微步,有时似风卷雪花般地旋转,有时忽然转身回眸一盼,有时又像天女柔荑轻舞乘风而去,最后节拍慢下来,有如仙女下凡尘。

您也看得如痴如醉了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古代的仕女温柔典雅,志节凝霜,那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神韵,才是女人原有的性情。欣赏过“霓裳羽衣舞”后您是否也仿佛身着霓裳羽衣在如梦如幻的仙境里与飞天漫波轻舞呢?

公孙大娘,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擅长舞“剑器”,常在民间献艺,颇负盛名。杜甫五岁时(公元七一七年)亲眼见公孙大娘在民间舞“剑器”。从杜甫的诗看,这个舞应该是支单人舞,有跳跃,回旋,进退迅速,动如奔雷闪电,止如江海平波,怪不得杜甫描述观看者如山。在当时也影响到一些女子对巾帼英雄的向往,唐司空图有二句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一个好的舞者不但要有高超的舞技,还得结合人文、历史和音乐的素养,才能表现更完美的舞蹈艺术。或许,今日过度艺术分工专业化的教育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如公孙大娘等,棋琴书画,才德兼备,因此才能表现出至善至美的天女、至正至忠的巾帼英雄,这也应该是她们的舞蹈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真正原因吧!

相传,北齐高祖的孙子兰陵王,名高长恭,骁勇善战,胆识过人。但由于面貌过于秀丽如出水芙蓉,他总觉的不够威武庄严,无法使敌人胆寒惧怕,因此作战时总要带上木制面具。他不但作战时威风凛凛,还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呢!

《北齐书》中记载,兰陵王“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他的功勋和仁德传遍了京城,却遭来齐后主的妒忌,竟用毒药害死他。他临终时还把别人欠他的债约全部焚毁,由于他仁者胸怀及英勇事迹感动了世人,于是乐人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后来编成舞蹈,仿效他指挥作战时的英勇风姿。

以上所介绍的,都是属于个人色彩较浓厚的单人舞。唐朝还有大规模的群体舞蹈,如著名的唐朝三大乐舞“破阵乐”、“庆善乐”和“上元乐”。“破阵乐”和“庆善乐”皆是歌颂皇帝的丰功伟业及威德声望。每个皇帝都会亲自或命乐人特制乐舞,所谓“文以昭德,武以象功。”

如唐太宗本身就是通晓音律的音乐家,贞观七年(公元六三三年)李世民根据作战时队伍的进退、回护、突破、包抄等行动编制成舞。他先画出队形图“破阵乐舞图”,让一百二十名男伎穿着盔甲,拿着戟,照图排练。乐器以大鼓为主,有气动山河之势,相当粗犷雄伟。

据说玄奘到印度,戒日王见了他说:“摩诃支那国(意即伟大中国)有秦王天子(李世民)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救众生,平定海内,远近闻风,慕化称臣,百姓们都唱‘秦王破阵乐’,我早就听说了。”可见“破阵乐”是歌颂皇帝百战百胜,威震八方的武舞。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诗的作者是北宋易学家邵雍,他字尧夫,谥号康节..............
  • 李白他的名号“青莲居士”,还是自称“谪仙”,都表示他的生命来源非同一般。他妈妈生他之时梦见太白金星..............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业大有进步,宋代陶瓷清丽高雅,色泽柔美自然,造型简练,挺拔秀丽。
  • 元朝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但出现了青花、釉里红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种。自明朝开始,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瓷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