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已久的乐舞--唐代舞蹈(下)

白岫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庆善乐”是用以表示文德。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二年)李世民到他的出生地庆善宫,宴朝臣于渭水之滨,赏赐人民,赋诗十章,由吕才制成乐曲,称“功成庆善乐”。其目的是要天下大定,与民同乐,以示皇帝的仁德爱民。

这个舞令儿童六十四人,戴进德冠,紫裤褶,长裳,屣履而舞,名为“九功舞”。此舞步动作安徐,用的是“西凉乐”,最为闲雅。

上古的中国,以礼作为治国之本,与乐是并行不悖的。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每当一新皇即位,就马上制礼作乐;先秦学者更认为,以乐舞施教于民,一国一地的民风习尚当然就会从乐舞反映出来。所谓“审乐以知政”、“观其舞知其德”,可见乐舞不只能反映生活,更能教化人民、端正品行。

唐代队舞为宋代的“队舞”和“传踏”等形式奠定了基础。“菩萨蛮队舞”乃由很多人演出,有时近百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满身披着璎珞,佛教色彩很浓,俨然一群菩萨下凡,使观者为之惊叹。清朝人倪蜕《滇少记》认为“菩萨蛮”应为“菩萨鬘”,他认为舞者头戴华鬘,所以应称“菩萨鬘”。

有部分研究舞蹈的专家认为,上古时代的人相信有神的存在是迷信,并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乐舞,尤其是“先王之乐”、“雅正之声”的教化,及社会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并将其神圣化、神秘化,其实未必尽然。

在您观赏过这些丰富而多彩的舞蹈表演后,不难发现其内容形式繁华却不失端庄秀丽,颇具很高的欣赏价值,但最吸引人的或许并不是绚烂的技巧,而是更深层的人文背景。那时的人民重道德,讲礼义,相信善恶有报,所谓“相由心生”,因此观看那时的舞蹈觉得典雅秀出。

反观现今有许多年轻人吃着摇头丸,在舞厅里摇头晃脑、东倒西歪的疯狂乱舞,那真是天壤之别!“人无德,天下必大乱”没有道德来自束民心,其心狂乱,又何来美的舞蹈艺术呢?

唤醒沉睡已久的唐代乐舞,不也正是在唤醒现代人沉潜已久的善良和真心。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人一只手机在握,家家有轿车,网咖、电脑充斥整个市场横行无忌,带给人们许多好处自是不在话下。但您是否也曾注意到环境变得更为吵杂,污浊的空气使人不能呼吸顺畅,对大自然的接触了解更少了呢?

物质享受带给我们的满足是短暂的,它们没有生命,固定的功能让人没有期待,容易身心疲惫,所以如何提高精神层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保护传统,发扬传统,透过艺术新的思维教人关怀自然生态平衡,探询民族文化的精神,藉由艺术的喜悦为冰冷的高楼大厦,及汲汲营利的市井小民注入点闲情逸致与生命热力,进而增添一份归属感;引人发思古之幽情,回忆起那些似曾相识而又仿佛不曾触及的过程,领略舞者的意境,先人的智慧,仕女的文雅端庄,璀璨的中华文明……。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诗的作者是北宋易学家邵雍,他字尧夫,谥号康节..............
  • 李白他的名号“青莲居士”,还是自称“谪仙”,都表示他的生命来源非同一般。他妈妈生他之时梦见太白金星..............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业大有进步,宋代陶瓷清丽高雅,色泽柔美自然,造型简练,挺拔秀丽。
  • 元朝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但出现了青花、釉里红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种。自明朝开始,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瓷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