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专访》廖俊臣︰台招收中生、采认中国学历 应脱钩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3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黄以敬/专访)尽管历经多场肢体冲突的修法抗争,作为开放陆生来台、采认中国学历相关政策法源依据的陆生三法,在国民党立委人数占绝对优势下,在这会期强势通过修法,几乎已成定局。

前国科会副主委、中原大学讲座教授廖俊臣忧心地提出警讯,面对有敌意的中国,陆生政策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无法避免地会是政治问题,陆生政策必须仔细评估冲击性、做好源头管控,最好招收陆生与采认中国学历要脱钩处理,否则台湾的教育不会是“国际化”、而可能落入“中国化”,甚至将导致台湾教育的“质变”!

问:招收陆生,真能解决国内少子化导致的招生不足窘境?

廖:马英九总统也早就坦承,招收陆生并不能解决国内大学招生不足问题,读者文摘近期发表的国际调查,也显示陆生只有五%会想选择台湾留学,反倒有二十一%台生会想到中国念书。从许多层面来看,我怀疑真的会有那么多陆生要来台湾,优秀有钱的陆生,应会以欧美、日本的大学为首选,其次可能会选香港、新加坡留学,台湾未必首选。除台、成、清、交等国立大学,台湾的大学有多少竞争力能吸引优秀陆生,必须认清这是严峻的挑战。

就算一般陆生会来台湾,也会先选择台湾学生要选的台大等国立大学,真的会愿意花钱念私立大学?要解决国内大学面对少子化的招生压力,恐怕不能寄望招收陆生,而是政府应该去回归源头,真正去检视目前国内大学广设太多的问题,真的招不足而亏损的大学,就要让其退场、关闭。

此外,采认中国学历与招收陆生,根本是两回事,我一直呼吁,这两者应该“脱钩”处理,招收陆生议题较不严重, 因为可以操之在我,台湾只要做好源头管控,数量上做限制,可以减少冲击,但承认中国学历影响性较大,牵涉到会有更多台生外流到中国去,对国内大学反而是冲击。

针对承认中国学历,依政府及部分大学说法,要招陆生就必须采认其学历,但不会开放其考公职或是在台湾就业,其实私人企业要用什么学历的人,政府也管不到;看起来,采认中国学历的唯一用处,只是大学要扩大生源、让招生更有便利性,这其实可有替代性作法,例如可让大学以“同等学力”方式去招陆生,授权大学自己去甄试招生,陆生还是可到台湾念书,但不必大费周章去采认中国学历。

采认中国学历 台生恐外流

中国的崛起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台湾民众及学生难免会往有就业、赚钱机会的地方跑。过去未合法开放采认中国高教学历,中国官方正式统计,迄今就已有超过一万五千名台生到中国念书;而中国官方近期还点名要让台湾的学测顶级学生免试入学,这势必会吸引更多台生到中国念书。

将来开放采认中国学历后,在中国念书较便宜且都是国立学校,只怕会有更多学生到中国念书,尤其对国内私立大学冲击会大;为什么许多校长只想开放让陆生来,而不去思考台生外流的问题,好像为解决招生压力而冲昏头,忘了从整体台湾的大层面去着想。

而且,一旦正式采认中国的学历,不仅以前偷跑、学习中国思想课程的台生,都可进入政府部门或在台考证照任职,在ECFA或WTO等国际谈判或协约的架构下,台湾未来真的能阻挡中国学生来台湾工作?恐怕政府是挡不住国际及中国压力的。

因此,招收陆生及采认中国学历必须脱钩处理,前者可在总额管控的原则下适度开放,但后者必须审慎、不能轻易开放采认。政府的政策就是错误地硬要把两件事挂勾,导致事情复杂化,负面影响反而恐将大于正面效益。

问:政府及部分大学强调招收陆生、采认中国学历是为“国际化”,但也有学者担心这是“中国化”?

香港的国际化 渐变中国化

廖:香港其实是借镜,香港各大学过去占优势的“国际化”,就渐被“中国化”取代,讲中文的中国学生已占去香港所谓国际生的大多数,有香港的大学针对香港语言教育调查也显示,香港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及国际视野反而下降。

目前教育部预订一年招收陆生达大学招生总额一%至二%、一年上限两千人,其实以大学四个年级加上研究所二至四年,未来可达超过万名陆生在台念书,加上短期进修的陆生人数又不设限,以国内目前国际留学生约一万七千人来看,就算政府说要限额,陆生估计很快就会相当或超过国际生的总数。

国内学校如果招收太多同样使用中文的陆生,其实就失去了可以多元学习的功能,失去国际化的目的,而且也不好管理。到底台湾能容纳多少中国学生,必须考虑清楚。

无论是ECFA或是陆生政策,都不能只为追求所谓口头的国际化、为全球化而全球化,不能不去考虑国家安全、社会安定还有人民长期利益等其他现实问题,还要考虑冲击及负面作用会是什么。

问:台湾已开放陆生短期进修,去年就有近三千人,却也开始出现陆生到处“呛声”的状况,甚至有陆生争取当社团领导,中国民权人士王丹就曾提醒台湾要注意陆生组织性活动,如何看这问题?

开放中生进来 引教育质变

廖:我一九八二年应邀到德国当访问学者,德国境内有很多土耳其外劳自组社区,后来产生许多社会冲击及不安事件;人少,对社会影响及冲击不明显,但人一多,“量变”势必就会引发“质变”,陆生政策的开放,确实可能造成台湾教育的质变,这也是我很忧心的事。

扩大招收陆生来台,或是采认中国学历导致更多台湾学生外流到中国念书、去接受中国学校都必修的思想课程,对台湾的教育及社会文化一定会产生质变,不要说是“洗脑”,但总是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陆生可能与国内学生出现意见不一的冲突,或是与国内极蓝或极橘的学生结合,刻意营造鼓吹两岸统一或反对台湾独立等言论,甚至陆生中恐怕会有“政治学生”,未来台湾校园秩序及教育文化都可能产生变化,台湾教育可能造成的“质变”,绝不能轻忽。

又如,目前政府要招收陆生, 却又要以“三限六不”去管制,如果是以“正常心”去看待这件事,又怎会另眼看待或去管制陆生?这明显就是不正常手法,承认这是不平常的国际招生。难道未来陆生来台后,不会集结群起抗议?不会抗议这是台湾政府的国籍歧视?如果政府或大学宣称这只是一般的教育政策,未来又要如何去面对这种抗议?

问:最近开始有部分大学及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前教育官员,倡议干脆开放大学到中国设校收陆生,会否造成台湾教育资源外流中国、大学把钱拿到对岸去办教育?

廖:就像ECFA可能造成更多台商在台湾关厂,却到中国去设厂。台湾的大学到中国办学,其实也可能造成更多学生外流中国,台生不就干脆到中国去念台大、同样可取得台湾的学位学历。面对一个经济规模差异甚大的中国,台湾必须很小心,否则就像民进党立委警告的,“台湾教育产业恐怕将被掏空了”。

政府及部分人士说,要把采认大陆学历及招收陆生当作单纯教育问题,台湾不应该对中国有敌意,但事实上,台湾面对的就是有敌意、以飞弹对着台湾的中国,时时想透过各种管道统战、统一台湾的中国,事情原本就不单纯。

每次台湾在国际学术会议,常遇到中国各种杯葛或统战,曾支持民进党或亲台的学者,就算受到国际会议邀请,也常被刁难或限制不能到中国出席会议,这难道是一般的教育问题?

经济教育政治 统战三部曲

如果中国要统一台湾有三部曲,ECFA是两岸要经济统一的起点,陆生三法就可能是两岸部分人士要追求教育文化先统一的起步,未来恐怕就是要走上政治的统一。

马政府早已决定要开放陆生及采认中国学历,而国民党在立法院有绝对的人数优势,陆生三法强势通过已是无法抵挡,但政府不能只用“国际化”等好听的口号来强推,任何政策的推动,都必须先做好风险评估,也必须要真正向全民说清楚陆生政策可能带来的冲击。

目前陆生三法的修订文字其实很简略,未来细节的招收陆生及中国学历采认办法,将会是由教育部订立,希望政府及全民都要更审慎检视这些陆生政策。

而不管国民党或民进党,都须拿出可以尽量减少冲击的方法,须从源头去做好陆生的限额管控,后续才能真正的比照国际生去合理管理,而且中国学历应该与招收陆生脱钩,要尽量减少对台湾教育的冲击,千万不要让陆生政策成为台湾教育另一种灾难的开始。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