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只要熬过颠峰期,痛苦便会减轻

忧郁症Bye Bye:修正扭曲的“行为”(3)

最上悠

人气: 40
【字号】    
   标签: tags:

“你总不能一直逃避不安或恐惧下去,所以就算痛苦,也一定要去面对现实。”
是否你也曾被人这样说过呢?接着,你的回答是不是──“我知道,如果我能面对,我就不会这么痛苦了”呢?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忠告并没有错,但却有补充说明的必要。

举例来说,为什么拳击选手,能忍人所不能忍的极度疼痛呢?这是由于平日练习所逐渐累积对疼痛的忍耐度的成果。

同样的,其他的运动选手的情况也是如此。再举个常见的例子,那些在小时候即使是甜口味的咖喱也无法入口的人,如果一直持续吃咖喱,有一天不但能吃重辣味的咖喱,说不定还会变成咖喱的爱好者。这两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恐惧不安的感觉与肉体的痛苦相同,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当我们遇到意外或麻烦时,痛苦、不安与恐惧感会逐渐增加。

不过,这种情绪上的感觉有颠峰期,只要跨越了那个颠峰期,痛苦与不安便会渐渐减轻。

原因是,当一个人走过一次那个痛苦的巅峰,他会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在那个瞬间,就变得能习惯痛苦与不安了。

如果他在经历颠峰期之前便退缩,那种“果然很可怕”的感觉,就会永远伫留内心,挥之不去。

“这种感觉只要过了颠峰期就会消失”,这样做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事实上,研究也证实,这个方法对于目前最难治疗的性侵害与战争所造成的创伤后压力性疾患(PTSD),比其他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其具体的实行方法是,重新回到当初受到伤害的地点,并接受治疗。同时以自助治疗的方式,将当时的情景一再在心中反复回想。

当然,患者会因此感到极度痛苦,但如果继续下去,渐渐地,恐惧感便会降低,心情也能变得镇定(要注意的是,这种治疗法很容易因为再度体验心理创伤,而导致病情恶化的危险,因此绝对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与协助)。

当然,这种做法绝不适合在一个人在刚受到伤害时进行。如果经过了三、五年,当事人的痛苦仍然持续,为了要从不安与恐惧中挣脱,才有必要进行这种治疗。
此外,这种疗法也可以用来治疗恐慌症。

当一个人坐上拥挤的电车,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惧与不安涌上心头,双手颤抖麻木、呼吸困难、心悸等,便是恐慌性疾患的典型症状之一。

在那时,如果因为觉得“还是很恐怖”、“不管了”的下车,而且每次都如此,那么,绝对无法改善症状。如果能忍耐一个小时,等到恐怖的颠峰期过了之后,或许便能比较心平气和的坐车了。

在我的病患之中,便有人由家人陪同练习搭电车,习惯之后他发现──“这和打嗝一样简单嘛”,而一旦想法有了转变,心情便放松了。此后,搭车对他来说,就没那么可怕了。

这种方法对治疗不安与恐惧的效果相当良好,即使不靠药物帮助,疗效也很高。此外,对于那些在工作上,时常需要与陌生人接触,但又不擅长应酬的人来说,这也是很好的因应对策。

总而言之,不知道如何与人交谈、讨厌说话到极点的人,如果能多加忍耐,相信多练习几次,在渐渐习惯之后,情况应该可以得到改善。

但是,如同前文所说,这种方法必须循序渐进──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一下子就尝试让人感到痛苦的最高层次,过度强烈不安与恐惧感会让人从此却步,产生“再也不要尝试”心情,有不少人会因此变得退缩消极。

再者,在进行的过程中,不要单只是忍耐痛苦与不安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相信、并接受“忍耐痛苦是有意义的”,如此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克服相同痛苦的“模范本”的力量

看看与自己相同境遇的人,如何克服困境,也是一种缓解不安与恐惧感的有效方法。举例来说,一个不习惯狗、无法接近狗的孩子,当他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孩和狗玩得很开心的样子,就可以减轻他对狗的恐惧感。

这是心理学上有名的行为研究,也可以说是“模范本”给人力量的例子。前文所提到,闭门家中的年轻人,应该先从到日间照护中心或工作坊开始,再慢慢走入社会,理由之一是:可以增加他和处境相同、而且已克服困境的人接触的机会。

如果一下子就让他跳进社会的洪流,很多人会因此遭受到极大的烦恼与挫折。所以,如果能学习先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相处,在过程中分担彼此的烦恼,一起克服困难,才是最重要的方法。

这与许多忧郁症的病患入院后,说出“原来烦恼的不只我一个人”的情况相同。许多病患都说找到同病相怜的人,让他们感到很安慰。

除此之外,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听过“病友会”呢?这是一种由罹患相同病症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藉由这种团体,大家可以一起分担、一起克服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与烦恼。

在美国,这种团体称之为“自助团体”,在当地极为盛行;现在,日本国内这种团体也在日渐增加中。

由忧郁倾向与忧郁症病患所组成的类似团体也不少。能够听到许多过来人的经验谈,对于克服忧郁极有帮助。

“我以为自己好不了了,但接受治疗后,我真的好多了”在团体中听到病友说出这样的话,让很多病患得到极大的鼓舞。

最近,在企业中的心理照护中心,也开始组织类似的团体。

许多企业公司,除了上司之外,已经建立了所谓“顾问(menter)”的咨商制度。对那些在工作上碰壁的上班族,或家庭、职场两头烧的人,别的过来人的经验,总是可以给他们许多有用的参考。

的确,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或忧郁时,便容易失去心理上的余裕,而无法看清周遭的一切了。

不过,只要我们不向痛苦认输,试着在病友会或职场寻找可以做为自己模范的对象,一定能帮助自己减轻痛苦。@(待续)

摘编自 《打败心中的黑狗:忧郁症Bye Bye(二版)》 书泉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