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味道──读〈西施咏〉有感

敬纸
font print 人气: 79
【字号】    
   标签: tags:

历来以美女为诗,不是称颂贞洁的气节,就是赞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抑或是其作为红颜祸水的危害。可是王维的〈西施咏〉却是另辟蹊径,写尽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把自己的人生领悟蕴含其中。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在历史传说中,西施的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未有定论。西施留给后世的只是其由贫贱到富贵的经历,人生的辉煌时期,所以本诗描述的就是西施的人生由低谷向高潮发展的故事。因为姿色艳丽,不会长久的处于低贱的地位,早上还是普通的越溪女,晚上就做了吴王宫里的王妃。贫贱的时候与众人无异,富贵了才惊悟她的天生丽质。当幸运之神眷顾的时候,自然是如鱼得水,万事如意,有人伺候傅粉,有人伺候穿衣,无论是君王的恩宠和怜爱,都不会惹来是非。只是当初一起浣纱的伙伴,不能与其同车来去。命运的眷顾不在于西施的捧心皱眉,所以奉劝那效颦的邻家东施,不要妄想以“皱眉”来取宠。

王维精通佛学,是位佛教信徒,虔诚的居士。自然的他的诗中会流露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中虽然写的是西施由贱而贵人生巨大转折的故事,可是在行文上每联的押韵音用的都是平音,所以读起来颇为平淡,没有对世态炎凉的慨叹不公,没有吴越之争的慷慨激昂。这恐怕就是王维作为修炼者的心态吧,无论是人生还是国家的变化,都应该以平静的心去面对,因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人生如幻,世事无常”。

全诗的最后两句,引用了《庄子》中东施效颦的典故,指出“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东施只知道捧心皱眉看起来美丽,却不知道捧心皱眉之所以美的原因。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维借此典故找到了佛道两家相通之处。即在修炼人的眼里,世间的发生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天意。吴王贪酒好色,行为残暴,得到绝色美女西施,更是变本加厉,才导致亡国灭种,这也是天意的安排,西施只不过是天意安排中的一分子。所以她虽然病中模样,也可以得到君王怜爱,其“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的命运已在安排之中了。人生有高潮就会有低谷,无论是高潮时的“君宠,君怜,众人围绕”,还是低谷时的越溪浣纱贫女,人是难以预料自己的人生的,只能顺其自然,顺天意而行。

可是在现实社会中,却很少人会明白天意。当我们得到了名利地位,金钱财富,都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本事带来的,从而更加现实,却没有想到这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在传统文化中讲,这些都是神的安排,所以人应该敬神,信神。无论是卑贱还是高贵,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的心,不可妄自尊大,妄自菲薄,任何对神的不敬都会使原本很好的命运变成厄运,相反,坚持对神的虔诚信仰,行善积德都可以使不好的命运发生转机,得到好的结果。

历史上美女误国害民的故事很多,可是西施却没有什么骂名,这固然与吴王的残暴有关,但西施在其中能够顺应天意,不造恶业也是难能可贵的。美女如妲己者,草菅人命,残害生灵,骂名千古,称赞其美,也是形容“狐媚”之美,心则如蛇蝎。形容西施的美却是世人无可替代的“沉鱼”之美。在人生的顶峰时期却能够不做恶,这也许就是西施美名流传千古的原因吧。这也给那些人生得意之人一些启示:要想留下好名声,到底应该怎么做?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 所谓“感遇”,即有感于心而寓于言。遇人遇事,有感而发,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言志”是也。
  • 李白喜欢喝酒,举世闻名,“李白斗酒诗百篇。”越喝酒越能写出好诗来,一般人喝点酒头脑就不清醒了,李白却能够下笔如有神助,真是神奇啊。
  • 泰山历来被认为是群岳的首领,是与天沟通最近的地方,也是神明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历代帝王才会选择在泰山封禅,以示自己的功德于天上。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 诗经中的词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人思想的单纯,毫不虚伪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种“真”让人羡慕,让人喜欢。读了杜甫的这首〈佳人〉也会有这种“思无邪”的感觉。
  •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送綦(qí)毋潜落第还乡〉就是这样一首诗中画。
  • 王维是一位佛法修炼者,在他的诗中经常会有修炼的体悟,人生的勘破之语,充满了智慧的禅机。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使他的作品令人玩味无穷,赞不绝口。
  • 当我们了解王维的历史,他的佛教信仰,以及对佛法修炼的深刻理解,就不难发现,王维的田园诗正是他修炼境界的表现…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