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逐梦者 得先成为实践家

黄桐

人气 191
标签:

每个浪漫梦想之所以成真,背后都有个一点也不浪漫的现实。

有个年轻人对世界充满了怨怼。当上班族,轮不到他升迁;当SOHO族,接不到案子;自己当老板做点小生意,却又赚不到钱…对此,他逢人就抱怨,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倒楣。

有一天,他到山上散心,在一座寺庙门口,恰好遇上了住持。两人天南地北地闲聊了一阵,他又忍不住开始吐苦水。

住持听了一会儿,提议道:“我们站着聊,未免也太累了。不如这样吧,请进庙里坐坐,我们一边泡茶一边谈吧!”

于是,年轻人跟着住持进入庙中禅房。只见住持拿出水壶,点起火炉准备烧水泡茶。

眼看水就要烧开了,住持却突然想到什么似地,说:“啊!庙后头的茶花盛开得正美,我带你去看看,如何?”

年轻人点点头,又忍不住问:“可是,水就要烧开了,怎么办?”

“等等再烧便是。”住持说完就关掉了炉火。

看完茶花,两人回到禅房,师父再度开火烧茶。
茶壶渐渐冒出烟雾时,住持又说:“啊!我们的藏经阁图书丰富,我带你去参观参观,如何?”

年轻人有点犹豫:“可是师父…水就要烧开了啊!”

“等等再烧便是。”师父又关了火。

两人二度回到禅房。这时,师父却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呿!这是什么烂茶壶?水烧了那么久,怎么都烧不开?”

这番话说得年轻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师父,你一下子开火,一下子关火,炉火没有持续,好不容易烧热的水一下就冷却了,得从头再烧,水当然一直烧不开啊!”

那师父反问:“喔?这样烧水不行吗?”

“当然不行啦!”

“可是,你不是就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吗?”

年轻人顿时明白了师父的意思,羞愧地向师父道谢。

常有人抱怨自己很“倒楣”,认为自己是匹良驹,只是没有遇见伯乐…只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记得二○○三年时,我还在公司上班。有一天,一则在网路上流传的影片,引起办公室同事一阵骚动。

那是一部以雾社事件为主题的五分钟短片,场面壮观,运镜流畅,若不是片子里的主角穿着台湾原住民的服装,真会以为是哪部好莱坞的预告片。

网路上简单的资料写着,这是一位导演自己出资拍的短片,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将之拍成长篇电影…

看完短片,我立刻就忘了那个导演的名字。又过了许多年,偶尔我会想起:那个想拍雾社事件的人,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谁也料想不到,几年之后,那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竟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大导演”魏德圣。那部短片,是他拍摄史诗钜片《赛德克•巴莱》的第一步。

人生的际遇实在很奇妙。前阵子我在因缘际会之下见到了魏德圣,与他谈了近两个钟头。

我把当年在办公室,一群人挤在电脑前面看短片的故事讲给他听,他颇有兴味地听着。

然后我问他,从短片到电影上映,相隔了这么多年,这将近十年的时间,你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

他告诉我,期间他忍受最多的,是旁人的闲言闲语,“我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一关接着一关。”

起初,别人怀疑“你会拍电影吗?”他借了两百万拍短片,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他做到了,但这样不够;别人说“国片已经完了,不可能有票房。”

他拍出大卖五亿的《海角七号》。他做到了,但这样不够;别人又说“你可以拍爱情小品,但你有能力拍史诗钜片吗?”

他还是坚持要做,《赛德克•巴莱》才开拍,他已经负债一亿,别人又说“魏德圣疯了,电影不可能拍完…”

大家都知道的是,最后,电影拍完了。魏德圣说,首映会那天,看着大萤幕播放着电影,台下的他忍不住掉下眼泪。

听了他的叙述,我真的很感动。媒体都形容魏德圣是梦想家,但我却确认,与其说他是梦想家,不如说他是个实践者。

我们的社会太强调梦想了,导致我们都忘了问自己:“为了梦想,我愿意付出多少?”

买东西需要花钱、想得到好成绩必须用功读书…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为什么在面对自己的梦想时,我们会天真地觉得自己能够不劳而获呢?

梦想当然重要,人拥有梦想,生命才会拥有目标。可是,浪漫梦想之所以能够成真,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低下头来,咬牙去承受住那个一点也不浪漫的现实啊!

心灵小语

梦想固然可贵,但若只有梦想,没有行动,梦想永远只会停留在“梦”的阶段,
不会成为“事实”。

想要“美梦成真”,我们就必须全然地接受逐梦的过程,包括其中的苦涩,和其中的煎熬。 @

摘编自 《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人们所要征服的,从来不是外在的一切,而是自己的内心》 人本自然文化 提供

相关新闻
聆听他们内心的世界
心理学家:感受到慈悲 获得内心的静谧
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内心安宁与外在风暴的误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