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抢救台北赤蛙大作战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01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桃园县府决定要保育赤蛙,三个步骤应先保护,再行复育,等到赤蛙数量稳定,再考量推广及解说教育。

桃园县的初体验是全国最小的桃园杨梅野生动物保护区, 101年3月公告成立,县府推广三阶段保护措施,抢救日趋减少的台北赤蛙。

台北市立动物园关注本地赤蛙数量,自94年至今持续调查赤蛙生态的动物园吴松霖研究员表示:731号池94年调查时,最高每晚调查数量达187只,97年开始没有看到幼蛙,101年每晚只有16只;动物园执行长张明雄博士推测数量递减的原因除人力无法改变的气候环境变化外,他推测很可能是因为保护区外围农田休耕湿地减少及普遍使用农药造成。

桃园县府决定要保育赤蛙,三个步骤先行设置围篱,阻绝非必要的人类进出保护区,做好第一线防护;另委托台湾大学李玲玲教授会同台北市立动物园研究团队进行专业研究,计划于今年夏天赤蛙繁殖期,详细调查周边环境,短期内找出停止赤蛙数量继续减少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复育策略希望能让赤蛙数量增加。

农业发展局植物保护科长胡淑芬指出:张明雄执行长认为以往赤蛙与台湾早年的农耕环境关系密切,目前虽不知赤蛙减少的真正原因,但期待县府与周边农民,设法恢复水田,发展出赤蛙能生存的环境,人也就当然也能生存得很好。

桃园农业发展局长曾荣鉴表示:县府今年的努力方向会是配合休耕政策改变,试着找出排水路及农田湿地恢复的可能性,致力推动无毒农业,除保育珍贵的赤蛙,并将逐步向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地区努力以赴。

新闻辞典:
台北赤蛙是台湾保育珍贵稀有保育两生类的动物。台北赤蛙Taipei grass frog之所以被冠上“台北”之名,是因为它是在 1909 年首次由外国学者在台北八里发现而命名的,其后学术界也陆续在大陆华南与中南半岛等地区发现台北赤蛙。体型小型纤细修长,约3到4公分。背部金黄绿色或绿色。体侧有白色背侧褶极为醒目,背侧褶内外侧各有一条黑色纵带,腹侧另有一条白线,因此侧面看起来是两条黑线和两条白线交错排列,非常特殊。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通常躲在水池旁草丛或者植物根部鸣叫,叫声是单音细小的“叽”,不容易听到,也不会形成大合唱。(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