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国货币宽松政策将带来风险

人气 21

【大纪元2014年08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双综合报导)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疲弱的情况下,中共政府频频推出所谓的“微刺激”政策,进行经济刺激。高盛认为,近期的经济数据表明,早前的货币宽松政策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短暂效果,即便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非但不起明显的效果,还会给金融稳定带来风险。

高盛经济学家Li Cui在最近的一个报告中称,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但国内需求依然疲软。包括投资、融资和进口的增速等经济指标在7月份都较此前一个月显着放缓。

报告称,因与企业资本支出及基础建设相关的长期借贷增速持续放缓,今年5~6月份中国信贷增长反弹完全是受短期借贷驱动。因此,即使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从近期的数据来看,货币宽松对经济提振的影响很可能是有限的,其原因如下:

一、长期利率已经转向新的“均衡”水平。 这是短期流动性宽松的强大反作用力。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长期借贷成本来影响经济。尽管短期利率显着回落,但长期无风险利率依然高于4%,较2013年高出逾100个基点,表明期限溢价上升。

同时,随着借贷利率的升高,银行业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随之这一成本也转嫁至借贷人身上。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间,一般借贷利率从7.0%升至7.3%。

二、货币宽松政策的成本走高。 调降原本就低于市场利率的基准存款利率,有令存款流向高收益产品的风险。这可能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脱媒(disintermediation)的风险,但没有明显证据显示降息能帮助降低经济借贷成本。

三、长期投资需求被抑制,但与融资成本无关。 产能过剩以及供应过剩依然令中国国内周期性行业(重工业和房地产业)承压。

高盛预计,在今年剩余时间里,中国整体的政策立场依然维持宽松,但预计不会出现进一步宽松货币的“大动作”。事实上,随着周期性环境的改善,银行间利率很可能再度上升,下半年金融环境可能收紧,但这些理由都不足以推动央行降息。

悄悄“放水” 中国二季度货币宽松至2年之最

此前,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称,以往通过宽松货币“花钱买经济增速”的旧戏不会重新上演。但没有大规模“动作”不等于没有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目前的做法更显得隐蔽。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货币的借贷增长、实际利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加权平均指数不断上升,达到2012年1月以来的高点。《彭博社》报导称,分析师预期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创历史同期新高。

花旗银行研究部中国经济学家丁爽曾表示,自从今年初以来,中共当局一直在悄悄地放松政策,他预计当局将继续这种方式。

包括巴克莱、野村证券、花旗银行、高盛国际投行以及渣打银行等多个国际投行在5月份时均预测中共央行将加速推出货币宽松政策,以应对房地产领域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

责任编辑:梅溪若

相关新闻
任重:银行行长放高利贷 金融风险高不可测
中国金融五大风险点集中呈现
无视金价走高 高盛持续看空
中国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46% 暴露严重金融风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