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蔡襄品茶名闻天下

作者:舒晴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518
【字号】    
   标签: tags: , ,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两宋三百多年来茶道、茶艺、茶学的发展均达到了巅峰。在中国茶史上宋茶文化占有极重要位置,故而茶人辈出;在众多茶人中,蔡襄(字君谟)是既懂制茶又精通品茶,更有茶学专著流传后世的茶博士。

蔡襄出任福建转运使时,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在这期间他创制出闻名于世的小龙团茶。由于此茶制作精细,品质优异,所以深得皇帝欢心。

蔡襄擅长制茶,更精于品茶,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品茶经验。北宋彭乘《墨客挥犀》中记载蔡襄的一件品鉴茶茗的轶事: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能仁寺内有棵茶树生在石缝中,寺里和尚采摘后制成八块茶饼,称之为“石岩白”。寺中方丈将四块茶饼送给时任转运使的蔡襄,另四块茶饼则秘密送给京城汴梁内翰(唐宋称翰林为内翰)王禹玉。

第二年,蔡襄被召回京城为官,有一天他去拜访王禹玉。王禹玉一见好友来访非常高兴,立刻吩咐家人拿出最好的茶来招待。

不久,家人端上香茗,蔡襄拿起茶杯还未尝一口,一看茶色、一闻茶香,就对王禹玉说︰“这茶很像福建能仁寺的石岩白茶,这茶产量极少是当朝茶叶珍品,你是怎么得到的呢?”

王禹玉听了简直不敢相信,当即派人去查存茶茶帖,一经查证果真丝毫不差。从此,王禹玉对蔡襄的品茶工夫真的非常佩服。

蔡襄不仅创制小龙团,对大龙团的品评也十分了得。《墨客挥犀》还记载,有一次,福唐蔡叶丞秘校(古官职名,原指秘书省校书郎,后沿用指新擢第者)蔡叶丞邀请蔡襄共品小龙团。两人聊了一会,忽然来了个不速之客。这时家僮端来小龙团款待客人,蔡襄喝了一小口说︰“这茶不仅仅是小龙团,里面一定掺有大龙团。”

蔡叶丞听了大吃一惊,赶忙唤来家僮问话。家僮自然不敢说谎,只好据实以告说︰“原本只碾造了两份小龙团,不料又来了一位客人,要准备已来不及,所以就将事先已碾造好的大龙团加进去,没想到蔡大人一喝就知道了。”蔡襄品茶的工夫名震天下,蔡叶丞也为之折服了。

《续墨客挥犀》 中也记载了蔡襄品的一个“名对”趣事。少常(医官)陈亚以滑稽著称,蔡襄曾用他的名字戏弄他说:“陈亚有‘心’终是‘恶’。”陈亚就答复说:“蔡襄无‘口’即成‘衰’。”成了当时名对。蔡襄不愧是茶学大师,品茶之“口”也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 能分辨出不是南零水或许不难,能辨别出是江岸边的水就不容易了。特别是二者混合竟不相融合,大概就是生命一面的表现吧!与“井水不犯河水”异曲同工。因为它们是不同生命的一部分。
  • 唐、宋、明三代都是中华饮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茶之神、茶之韵、茶之趣的影响直至今日。你知道唐宋明各代的古人是怎么做茶、饮茶的吗?体现了中华茶道的哪些特质特色呢?
  • 中国人饮茶的同时,时时观照生命、处处洞察心灵。从茶而生的“茶联”,提升了茶的精神层次,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绝。
  • 茶事走过了唐、宋的鼎盛时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备的境地。明代在饮茶法上展开新的里程碑,洋洋大观,丰富的内涵为人津津乐道,也为今人所继承。
  • 回文诗是汉语诗文中的奇葩,语言世界中的妙境,神传文化带来的丰富的妙境绝趣。“空花落尽酒倾缸,缸倾酒尽落花空。”这样的回文茶诗,泛起茶禅一味的悟境。
  • 一些名士围绕着“茶”产生许多有趣的文学作品和故事,茶对联是最接近俗民文学的一种。“一碗清茶 解解解元之渴”,这下联如何对呢?
  • 到了北宋徽宗年间,宋朝新巧精致的“点茶”发挥到了极致,成了全民的茶游戏。这其中,建盏扮演着什么关键角色?美在何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