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作者:郑重

山外山,天外天。(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551
【字号】    
   标签: tags:

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是唐代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蜀道山川 的峻美,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思想。

诗的首联(第1、2句)突出了蜀道的崎岖。友人就要踏上艰险重重的蜀道了,临别之 际,李白叮嘱友人:听说蜀道险峻,崎岖难行。“蚕丛”:传说中蜀地最早的国君, 这里借指蜀地。这两句虽写蜀道之难,但在语调上同另一首〈蜀道难〉却迥然不同。〈蜀道难〉一诗的开头,即用了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开头,使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气势,进而对蜀道难行,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认识。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却把蜀道难的认识,说成是大 家的传说(“见说”),并且采用了平缓自然的语调,说给友人听,其意正与〈蜀道难〉的开头相反,不在于渲染蜀道之难,而在于淡化友人对蜀道难行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入蜀就任的困难,以开启后面的叙写。

中间两联(3、4句及5、6句),诗人集中笔力,描绘了蜀道山川的峻美景色。行进在蜀道之上,就会感到悬崖峭壁时时从你的对面兀然而起,仿佛有意拦阻你的去路;云气依傍着马头不时地升腾,缭绕在你的面前。

颔联(3、4句)中,“起”、“生”两字,用得十分巧妙,充分表现出山路之蜿蜒, 山崖之高峻。而一旦进入这种气韵飞动的境界,怕是早把蜀道难行的畏惧心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从蜀道上向远处眺望,入蜀的栈道,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山下江水环绕着蜀城。

颈联(5、6句)中,“笼”、“绕”两字,用得也极巧妙,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所勾画的景色在全山,在全城,宛如一幅意境高远旷达的山水画。面对如此瑰丽的风光 ,入蜀的友人,应该忘却蜀道难行,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抚慰吧。

尾联(第7、8句),诗人又进一步开导入蜀的友人:“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诗人似乎已参透人生,因而对友人说:我们的升降进退,已经成了定局,(死生由命 ,富贵在天!)何必去找人问卦呢?西汉人严遵、字君平,隐不仕,曾在成都卖卦。在这里,诗人是借严君平,来向友人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以李白 的人生经历来看,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不为日趋腐败的朝廷所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苦闷后,他顿悟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像他们这种清高刚正的诗人,一生注定无福消受荣华富贵,无法升官发财(杜甫也讲过:“文章憎命达”)。那又何必去占卜,去预测自己的前程呢?这是奉劝友人,要安贫乐道,顺其自然,清白守正,勇往直前,义行到底!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大哉言乎?此诚大智大慧之要言也!@*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真金毕竟是真金,千淘万漉虽然极其艰辛,但吹尽蒙在上面的狂沙,真金还是会重见天日的。这两句,诗人以淘沙见金,来比喻遭贬之人,终将会洗清罪名,昭雪天下,表明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对落井下石,散布谗言的无耻小人的极度轻蔑。
  • “〈梁甫吟〉诗‘步出齐城门’,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哀音。”据此,此诗是为悼念三勇士之作。
  • 结尾六句,是第四层,直抒胸臆,表示诗人热爱人民的博大胸襟。他在自己屋漏难以栖身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如何设法改善自己的住宿条件,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最后两句,更表现了诗人倘能为受苦受难的人谋福利,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 〈咏史〉诗,起源于东汉班固,但真正能在咏史题材中见出自己的个性,自铸伟词,成为千秋绝唱的,当首推左思。他在这一组诗中,揭示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批判了压制才智之士的现象,表达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 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 神骏马豪气凌云, 挟风雷万里驰骋; 勇奔腾踏碎奸邪, 宵鼠辈凄惨哀鸣!
  • 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本诗却具浪漫主义特色,题目点明孔巢父是“归游江东”,但他究竟要到哪里去呢?诗中需要交代,但不一定具体说明。“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这四句,既交代了孔巢 父的去路,又赞扬他的非同凡俗。
  • 写得之所以豪放飘逸,迷离扑朔,这特别符合离去的人和送别者的身份。如果没有一些神奇的夸张、想像,怎么能显现这位友人的超凡脱俗的神异之处呢!
  • 《全唐诗》录存周昙“咏史”诗共一百九十五首,俱为七言绝句,所咏之历史人物,上自唐尧、虞舜,下迄隋代文帝、炀帝,……凡六十二人。这首咏孙武的诗,就在其中。
  • 古来说诗者,多将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联系。杜诗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叹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白居易则说:“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