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国际化指标 台学者吁增跨国实习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6年03月16日讯】(中央社台北16日电)大学通常用国际学生数、英语教学等作为“国际化”指标,学者则建议加入本地生语言能力、国际移动力及跨国企业实习等,并依学校类型订出不同的KPI。

台湾全球化教育推广协会理事长、实践大学讲座教授陈超明近期出版“英语语言管理操作手册—大专篇”,对现行大学经营提出批判和建议。

现行大学“国际化”量化指标,大多是国际学生数、全英语授课节数等,大都针对行政管理面。陈超明则认为,人才培育才是“国际化”重点,应更着重于学生本身。

陈超明举例,本地学生的语言能力应纳入绩效管理指标,并依不同大学类型有差异。学术型大学着重学术英语,应达CEFR(欧洲语言共同架构)B2到C1级,就业导向型学校加强专业英语,应达CEFR的B1级。

陈超明并建议,教学型、就业导向型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到跨国企业实习,增加国际移动力,毕业后出路更为宽广。

陈超明说,大学追求国际化,不能只顾着全球大学排行榜,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出路。培育国际化人才,不只是为了进跨国企业,台湾产业也得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需要更多具备外语能力、移动力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