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德国导游探索林道 博登湖上最美的港口

人气 1008

(大纪元记者王亦笑德国报导)来过林道的人,都会用小巧精致来形容她。由于从未受到任何一场世界战争的波及,这座博登湖畔的德国小城得以完好呈现历史风貌。在这里无需刻意寻找景点,一个回眸、一个转身,扑捉到的都是美。那些古老却精致的房子、曲径通幽的小巷、古城墙的遗迹、静谧的庭院,不经意间就让人流连而忘返。

在诸多的博登湖周边小城中,林道(Lindau)是唯一一个隶属巴伐利亚州的。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林道也曾被划归为奥地利和法国的领地,不过短期内又都回到了巴伐利亚的怀抱。如此有趣的地理和行政划分,愈显林道的独特之处,让人充满好好探究的浓厚兴趣。

Lindau_Hafeneinfahrt_Loewe_Leuchtturm_Boot
林道港(Lindau旅游局提供)

林道信使 长达半世纪的重要航线

林道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如今已很难追溯。能够确切知道的是,“林道”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是始于882年的一份历史档案。据林道旅游局Magdalena Konnerth女士介绍,这份档案提到罗马帝国的阿达尔贝特勋爵在林道建造了一座修道院。而Lindau这个名字来源于Linden(椴树、菩提树),因此椴树也出现在了城徽上。

中世纪时,林道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帝国自由城市,因处于交通要道而成为知名的贸易城市。那时有一条重要的航线就叫做“林道信使”(Lindauer Bote),是连接林道和米兰之间的运输服务。

天气好的话,这段长达325公里的行程只需要五天,在那时已是让人引以为傲的速度。大约从1322年到1824年,旅客、货物以及邮件等往来于此500多年,旅客中不乏歌德、莫扎特这等名垂青史的人物。只是当时泛舟于湖上的他们,恐怕还无法预见自己身后的辉煌。

那时出口的货物主要是亚麻布(Leinen),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织麻布的工具。其次是谷物,然后是盐。由于盐,林道变得非常富有。这完全得益于贸易往来,过往商人得交各种税,如过桥税、过夜税等。买盐的主要是瑞士人,他们需要盐来做奶酪。

然而如此盛况,也有时过境迁之时,随着新航线的开发,林道逐渐失去了往日地位。到1803年,林道失去了自由市的身份,1804年被卖给奥地利,次年奥地利又将其还给了巴伐利亚。说起来这还要感谢拿破仑,当时他再度打败反法同盟并加冕称帝,一败涂地的奥地利无力再顾及小城得失,于是林道又回归巴伐利亚。

漫步老城 路遇各种惊喜 

Lindau_Altstadt_Maximilianstrasse1_David-Knipping
林道老城Maximilienstrasse商业街。(Lindau旅游局提供)

漫步于林道老城,很容易路遇各种惊喜。热闹的Maximilienstrasse商业街上店铺林立,而且无论是店铺还是商品都非常有特色,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

坐落在老城中心的老市政厅(Altes Rathaus)建筑十分抢眼,外墙壁画可谓精美绝伦。该建筑初建于15世纪,后来又历经多次修葺,融合了哥特式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

Lindau_Rathaus_Daecher_Lindau_David-Knipping
老市政厅(Altes Rathaus)(Lindau旅游局提供)

据介绍,以前给老百姓的通知,都得通过口头公布,因为大家都不识字。人们集中在这里,上面的窗户打开。政府人员就会宣布新的税法,或者新的规则。虽然林道属于一个高素质的城市,很久之前就有一个女子学校,16世纪有个拉丁文学校,但上学的大多是上流社会的人或商人,一般的老百姓还是不识字。如今,老市政厅的首层是林道图书馆和资料库,免费开放;上面两层则用于会议。

不远处的圣斯特凡(St. Stephan)大教堂,外部古朴庄重、内部富丽堂皇,可以看到一些巴洛克、洛可可的装饰元素。

路边的林达维亚(Lindavia)喷泉散发着安静优雅的气质,清凉泉水让人感到十分舒爽。据介绍,林道有40个喷泉,林达维亚是最为著名的一个,1884年为纪念路德维希二世加冕而安放于此,旁边的4座人像分别象征着航运、渔业、酿酒和农业。

还有一处惊喜不能错过,就是林道的屋顶花园。由于这里房屋建筑密集,很难拥有宽敞的花园,所以人们干脆把花园移到楼顶。姹紫嫣红的屋顶风光,别有一番意趣。

港口区域 林道最美丽的明信片

一路来到港口区,就走入了林道最美丽的明信片。湖光山色中,两座地标性建筑物让过往游客过目不忘。一座是高高雄踞的石狮,一座是矗立水中的白色灯塔,两者彼此呼应,既为过往船只指明方向,又向他们威严宣示即将进入巴伐利亚的领地。

Lindau_Hafeneinfahrt_Achim-Mende
林道港入口的石狮和白色灯塔。(Lindau旅游局提供)

石狮和白色灯塔是1856年同时落成的,已在此守望160余载。石狮高6米,重达50吨,威武雄壮,是巴伐利亚的象征。高33米的白色灯塔被称为新灯塔(Neuer Leuchtturm),因为在港口河岸的另一边,还有一座建于13世纪的旧灯塔(Mangturm),四方形建筑配上琉璃瓦四方尖顶,倒是与圆形新灯塔相映成趣。

2017_05_31_Mangturm Lindau_Fotocredit_Zumtobel_01
Mangturm是建于13世纪的旧灯塔,四方形建筑配上琉璃瓦四方尖顶,与圆形新灯塔相映成趣。(Lindau旅游局提供)

新灯塔是德国最南面的灯塔也是巴伐利亚州唯一的灯塔。19世纪灯塔建成之时,人们用松脂石点燃照明。灯塔上的守卫得时刻留神,看到有船到达港口,他们得高喊,问船从哪里来,装着什么货。

如今,五层楼高的新灯塔向民众开放,不过开放时间要视季节和天气而定。谁愿意登上139级台阶,就可以到塔顶上俯瞰小城、欣赏视野更为广阔的山湖美景。门票成人2.1欧元,儿童0.8欧元。

港口的沿岸是许多餐厅和咖啡馆,天气晴暖之时,人们喜欢坐在室外,点一杯花式冰淇淋,或来一杯清爽啤酒,看蓝色湖面上白帆点点,观远山青黛上白雪皑皑,待到夕阳西下时,金色阳光遍洒在水面之上,璀璨如钻。此情此景才让人彻悟“博登湖上最美港口”的意涵。

诺奖大会 云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如果说老城和港口,让人们领略了古色古香和天光水色的林道,那每年一次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则尽显林道的文化底蕴和无穷活力。

2016年
2016年诺贝尔奖学术交流活动。(Christian Flemming/Lindau Nobel)
(Christian Flemming/Lindau Nobel)
2016年诺贝尔奖学术交流活动。(Christian Flemming/Lindau Nobel)

每年6月的最后一周,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会来林道与优秀的青年学子们进行学术交流。这些学子们来自于世界各地,都是经过层层推荐与选拔的顶尖人才,他们有机会与“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面对面交流,探讨与切磋科学领域的学术难题,真是非常令人称羡。

诺贝尔获奖者大会通常聚焦特定主题,并在三个诺贝尔奖领域之间轮流:化学、物理、生理学或医学。今年的第67界诺奖大会将于6月25-30日举行,聚焦化学领域,届时将有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400位青年学子相聚于此。

诺奖大会的传统始于1951年,那时刚刚经历过二战的德国百废待兴,德国与国外的科技交流几乎陷于停顿,很多学者、科学家纷纷迁居他国。来自林道的医生 Franz Karl Hein 和他的同事 Gustav Parade于是提出,通过学术交流论坛和国际科研讨论来扭转德国学术荒芜的状况。

他们向莱纳特·贝纳多特(Lennart Bernadotte)伯爵寻求资助,这位瑞典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孙子深信这会对国际科研合作起到推动作用,于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邀请诺贝尔得奖得者来参加会议。1952 年 6 月 11 日,伯爵在林道举办了第一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欧洲会议”,此后诺奖大会年年举办、从未间断。

2004年莱纳特·贝纳多特伯爵去世后,其夫人索尼娅·贝纳多特女伯爵继续领导和组织每年一届的大会。2008年索尼娅病逝后,其女儿贝蒂纳·贝纳多特女伯爵又继承了家族的这项事业,成为诺奖大会的新任主席。可以说赞助科学事业的发展,已成为贝纳多特家族的传统和荣誉。

责任编辑: 穆华

 

相关新闻
梦幻城堡  德国新天鹅堡
令人遐想无边的德国霍亨索伦堡
德国深度游:去波罗的海吧
情侣不可错过的德国浪漫小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