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光宇·旅人漫记

贝尼尼的罗马(上) 巴洛克建筑艺术的辉煌

文/姜光宇
(YKD/shutterstock)
贝尼尼在建筑艺术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当属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aint Peter's Basilica)前环绕广场的柱廊。图为从圣彼得大教堂远眺圣彼得广场。(YKD/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345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1527年,一场史称“罗马浩劫”(Sack of Rome)的兵灾摧毁了罗马城内文艺复兴时期兴建的大量建筑。这场浩劫因教宗克勉七世(Clemens PP. VII)与当时的强人——神圣罗马帝国帝王查理五世(Charles V)的权力之争而起,为罗马带来了史上最严重的文化惨剧,也让罗马永远失去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的地位;一些史家认为,这也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走到了尽头。

在这场浩劫之后主持罗马城重建的伟大建筑师中,吉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被誉为“重建罗马的天才”。由他一手设计的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以及受其风格影响而设计的建筑,布满今天的罗马城。

贝尼尼25岁时的自画像。(公有领域)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25岁时的自画像。(公有领域)

贝尼尼生于1598年,彼时,历史的脚步正迈入巴洛克的辉煌。相对于很多艺术家潦倒一生的境遇,贝尼尼无疑是被上天眷顾的。他少年得志,很早就在罗马的艺术圈名声显赫,年纪轻轻便功成名就。

那个时候他的成就离不开两个人的赏识,一个是视他为挚友的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另一个是对他青眼有加的枢机大主教博盖塞(Scipione Borghese)。今天罗马著名的博盖塞美术馆(Galleria Borghese),就是这位显赫一时大主教的官邸。而如今馆内大量贝尼尼的作品,基本都是受大主教委托而创作的。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arly_morning_at_St_Peter%27s_Basilica.JPG
清晨时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Mahalani14/Wikimedia Commons)

巴洛克建筑在立面上的凹凸变化,充满动感的涡卷,整体上赋予建筑以活力和戏剧感,让普通民众更加乐于接近,激发着人们对幸福的渴望。贝尼尼的建筑作品在体现信仰价值的同时,也极富美学价值。

https://ko.wikipedia.org/wiki/%EB%A1%9C%EB%A7%88_%EC%A0%84%EB%A1%80#/media/File:St._Peter%27s_Baldachin_by_Bernini.jpg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景,由贝尼尼修建完成的青铜华盖。(Jorge Royan/Wikimedia Commons)

圣彼得广场柱廊

贝尼尼在建筑艺术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当属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aint Peter’s Basilica)前环绕广场的柱廊。

1656年,贝尼尼被教宗亚历山大七世任命为教廷总建筑师,接受教宗委托,设计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这是一个椭圆形广场,教宗每逢重大日子会在这里举行弥撒,而此时广场就成了“观众席”,容纳着四面八方而来的信众。

日出时分的圣彼得广场。(Johann Kleindl/Wikimedia Commons)
日出时分的圣彼得广场。(Johann Kleindl/Wikimedia Commons)

广场两侧,贝尼尼天才地设计了弧形的巨大柱廊。从高处俯视,两组柱廊宛如伸出的两只手臂,将信徒拥入教会仁慈的怀抱。对于这一杰作,贝尼尼自己也不无得意地说过:“没有比两臂拥抱的姿势更好的设计方案了。”

为了烘托圣彼得教堂大殿的正面,弧形柱廊采用简约朴素的多立克柱式,圆柱每列四根,共计284根,加上88根方柱,营造出宏大的空间感。柱与柱相互掩映,明暗变幻之间,让人体会到庄严神圣的气势。朝向广场的廊顶上,立有140尊基督教殉道圣徒的大理石雕像。

圣彼得广场柱廊上的圣徒雕像,由贝尼尼主持完成。(Inu/shutterstock)
圣彼得广场柱廊上的圣徒雕像,由贝尼尼主持设计修建。(Inu/shutterstock)
黄昏时分的圣彼得广场柱廊。(Yiannis Papadimitriou/shutterstock)
黄昏时分的圣彼得广场柱廊。(Yiannis Papadimitriou/shutterstock)

贝尼尼原本设计为闭合的三臂式柱廊,期望信众走过狭窄交织的街巷、穿过幽密的柱廊,恍然从黑暗的尘世踏足明净的天界,获得豁然开朗的体验,但在教宗亚历山大七世逝世后,第三臂的建造被搁置;到墨索里尼当政时期,又建了一条直通广场的协和大道(图)

随着进入广场的马路建成,圣彼得大教堂在远处一览无余,由于有悖贝尼尼的原初设想,这条干道也受到学界和民众诟病。

黄昏时分的圣彼得广场柱廊。(公有领域)
黄昏时分的圣彼得广场柱廊。(公有领域)

此外,贝尼尼还在罗马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包括巴贝里尼宫(Palazzo Barberini,和博罗米尼共同完成)、蒙地卡罗王宫(Palazzo Ludovisi)、基奇宫(Palazzo Chigi),以及奎琳岗圣安德肋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等著名教堂。

巴贝里尼宫的拱顶。(<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massimo_riserbo/33453721716"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Roberto Trombetta/Flickr</a>)
巴贝里尼宫的斗拱。(Roberto Trombetta/Flickr)
贝尼尼设计的奎琳岗圣安德肋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a href="https://www.panoramio.com/user/4588583?with_photo_id=40870079" rel="nofollow">Vlad Lesnov</a>/Wikimedia Commons)
贝尼尼设计的奎琳岗圣安德肋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Vlad Lesnov/Wikimedia Commons)

在中篇和下篇,我将会为大家介绍贝尼尼设计的喷泉——以四河喷泉为代表,及贝尼尼在雕塑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作者简介»

姜光宇。(摄影:伊罗逊)
姜光宇。(摄影:伊罗逊)

姜光宇,现居美国,热爱旅行,醉心西方艺术。他曾是中国知名青年演员,因在《雍正王朝》中饰演三阿哥而崭露头角。

责任编辑:苏明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学术气氛浓厚的巴黎第五区,有一座颇为宏伟精致的圣恩谷教堂(L'église du Val-de-Grâce),从巴黎的很多景点都能一眼看到它。这座教堂原为圣恩谷修道院,始建于1621年,设计师为法国十七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弗朗索瓦‧芒萨尔(François Mansart,1598-1666),他消化了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建立了这座法式古典主义的巴洛克建筑。
  • 1265年5、6月间的佛罗伦萨,降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但丁。750年后的4月24日,国际空间站的意大利女太空人萨曼莎‧克里斯托福蕾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在执行任务之余,朗读了但丁《神曲》(La Divina Commedia)的片段。她选择的是《天堂》(Paradiso)篇第一歌,其中描绘了但丁向着神界的飞升:
  • 梵蒂冈文物首度大规模来台在故宫展出,60组件包括历代教宗祭衣、冠冕等,展出的许多文物,即便在梵蒂冈也无法看见,台湾民众可亲眼见到存世最久的圣容“埃德萨耶稣圣容圣像”。
  •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盛期时,最伟大艺术家的代表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济安‧劳伦佐‧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贝尼尼的很多作品都和圣彼得大教堂有关,他以列柱的形式,兴建了圣彼得大教堂前著名的广场回廊。今日的罗马,处处都有贝尼尼留下的作品,譬如著名的《四河喷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 由于梵蒂冈和周围的罗马遭遇持续干旱,梵蒂冈当局自今天开始关闭约100座喷泉,包括圣伯多禄广场(St. Peter's Square)两座巴洛克喷泉。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