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女儿读《老子》有感

刘春河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0月7日讯】我的女儿考上初中后,她的语文老师发了一本经典书——《老子》,她按着老师的要求,每天背诵一章。起初,我对读经典感到莫名其妙的反感,因为我儿童时期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少年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受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对经典的接触,对经典的接触能力差,认为背诵经典不合时宜。但是通过女儿的诵读与我的亲身体会,使我转变了这个看法。

女儿拿到《老子》后,犹如得到了最喜爱的巧克力,爱不释手,甚至吃饭时都不肯放下。所以她每背完一章,都要再背诵一遍给我听。一次,我听她在背诵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一段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微细的部分开端,面临着细易事情,却不可轻心。这些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含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老子所讲的“无为”,决不是讲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教育我们在工作中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下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打这次起,我也像我的女儿一样,喜欢上了《老子》。

我发现《老子》这本书的哲理是深奥的。这位有着极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博大真人”,用深奥的思想教育下一代,使她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我的女儿读《老子》读到六十多章时,我随意拿出两篇文言文让她看,不过五分钟的时间,她就能把其中的大意说个八九不离十,当时我特别惊讶,因为这些文言文得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才能读懂,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在这样短的时间竟能看懂大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优秀的古文经典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我觉得孩子们通过背诵经典,陶冶了情操,丰富和完善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对于他们长大后的为人处世,都会有很好的影响,甚至惠及终身。

由于女儿爱读《老子》,我也喜欢上了这部经典著作,有空时和女儿一块分享着中华古老的文化财富,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因为身临其境与隔岸观火毕竟不一样。从老子的文句中,可以看出老子冷静观察世界的智慧,整个人的生命,由存在的有限开拓出精神的无限,于是,人生的祸福不再是一种羁绊,生命存在的价值不再是一种权力之争,从而开创出一种超拔自得之境。

希望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进一步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教育下一代。(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叫郑夷甫。他少年有为,令人羡慕。嘉祐年间,在高邮做官。后来遇到了一个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时间,没有不准的。郑夷甫叫他一算,原来自己只能活35岁。他一下子就开始感伤起来。有人劝他学一学《老子》或是《庄子》来给自己宽宽心。后来听说有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和别人谈笑中而圆寂。郑夷甫听了感叹说:“我不能长命百岁,那也要象这个和尚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到了那个日子前十天,他四处走亲访友道别。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来到屋外的一个亭子里,亲自叫人打扫烧香。就在挥手指画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国古代是一个极端封建专制的社会,统治者维护家天下的方法,也很具中国特色,是别的国家的独裁者怎么也想不到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宦官制度,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宦官作为个人的命运,确实是很悲惨的,从小就要被除去生殖器,丧失做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成了皇帝老子的家奴。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里最底层,最悲惨的一群。然而,一旦他们得到皇帝信任,受到重用,则又成为危害一方的祸水,因为他们天生为奴的变态心理,所以一旦参与政治,必然是胡作非为,贪污受贿,将中国政治搞得一团糟,形成历史上最黑暗时期。
  •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心,又称故宫,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渗透在中华文化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紫禁城也同样蕴含着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文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