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关于电影《小丑》:这不是开玩笑

《小丑》剧照。 (华纳兄弟提供)

人气: 53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0年02月03日讯】文/Tiffany Brannan 编译/博凡

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影评人罗比‧柯林(Robbie Collin)2019年9月访问在新片《小丑》(Joker)中扮演同名主角的瓦昆‧电影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否担心这部电影会刺激类似不幸遭遇的人,导致其做出傻事?”

瓦昆愣住了并支吾其词:“为什么?为什么你会这么说⋯⋯不会的⋯⋯”他随后起身离开。经过和公关人员长时间的讨论后,菲尼克斯回到座位上,他表示刚刚的问题让他“慌了手脚,因为这问题压根没出现在他的脑中过”。然而,随着这部DC大片的上映,这份担忧却出现在成千上万人的脑中。

《小丑》剧照。
《小丑》剧照。(华纳兄弟提供)

2019年10月4日,华纳兄弟公司最新的蝙蝠侠主题电影《小丑》上映,该片讲述关于大反派小丑的起源。瓦昆在片中扮演的亚瑟‧弗莱克(Arthur Fleck)是名失败的喜剧演员,还患有精神疾病让他常常不由自主的大笑,最终冷酷无情的高谭市让他陷入疯狂,成为杀人不眨眼的“小丑”。

这部独立电影有着全新的概念,如小丑的脸是画上去的,而非之前版本中是因为掉入化学槽而变得惨白。他的招牌笑脸也是彩绘,不是精神错乱或刀伤所致。也就是说,虽然他穿着小丑服装杀人,最后推到极点成为邪恶的“小丑”,他仍然是个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

如果“小丑”只是个平凡人,难道不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吗?换言之,这部电影会对社会造成危险?还是一切忧虑毫无根据?

危险的玩笑

2012年7月20日,24岁的枪手詹姆斯(James Holmes)走进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一家电影院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午夜首映场,身穿黑色防护衣、头戴防毒面具、一头亮橘的头发,扣下板机夺走12条性命,70人因此受伤。尽管这个说法仍有争议,但据传警方在其座车中逮捕他时,他表示自己是“小丑”。

“小丑”因此成为许多人的伤痛记忆,奥罗拉枪击案受害者家属珊迪(Sandy Phillips)就向《好莱坞报导》(The Hollywood

Reporter)表示:“我担心(《小丑》上映时)就刚好有个人在那里──天知道是谁,那个身处边缘、想要制造一场大屠杀的人,被这部电影给激起。”她继续说道:“我不用看到詹姆斯的照片,我光看到《小丑》的广告,就好像可以看到那名凶手的长相。”

因为这样的担忧,五名奥罗拉枪击案的受害者家属去信华纳公司,希望他们为枪支控管发声。华纳公司回应:“无论是虚构角色‘小丑’抑或这部电影本身,都不为真实世界中任何暴力形式背书,这不是电影的本意,制片人与团队视主角为英雄。”导演陶德.菲利浦斯(Todd Phillips)曾说:“《小丑》演绎了缺乏爱、童年创伤,及没有恻隐之心的世界样貌,我认为观众可以处理好这些讯息。”

《小丑》剧照。
《小丑》剧照。(华纳兄弟提供)

即使许多意见不认为弗莱克这个角色会被当作榜样模仿,许多人仍担心他被视为一名悲剧英雄,最大的恐惧即是弗莱克蜕变成小丑的过程,会刺激“非自愿独身者”(Incel,为involuntary celibate缩写),酿成大规模枪击案。这些非自愿独身者通常是不具吸引力、不擅与异性交往的人。

《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后,《时代杂志》(Time Magaze)称瓦昆饰演的小丑是“非自愿独身者的守护神”,且称这部电影“神化、美化”了一名“不被世俗理解的智者”,告诉我们“应该要认同他的作为”。

近年来,从网路论坛到暴力厌女团体,都充斥着非自愿独身者的踪影,这样的网路次文化团体鼓吹杀戮,人们因此害怕美化电影中,同样是非自愿独身者的弗莱克,会引起真实世界的暴力行为。

《小丑》剧照。
《小丑》剧照。(华纳兄弟提供)

这不是华纳公司头一遭因为犯罪题材而引起争议,在1930年代时,大众就已经害怕描述帮派分子的电影会影响小孩,但许多影评家仍认为,电影中的暴力情节不会直接造成真实世界的犯罪。

犯罪学校

在1930年代初期,帮派电影喜欢以校园中的犯罪为题材(帮派电影仿佛成了犯罪学校)。1930-1933年间,美国的失业率从8.7%急遽上升至24.9%,鸳鸯大盗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电影 《我俩没有明天》片名)和银行抢匪约翰‧迪林杰(John Dillinger,电影《头号公敌》(Public
Enemies)主角)却被当作英雄,这绝对不是个用财富、权力、美女来美化烧杀掳掠的好时机。

然而这段时期的电影正是如此,贾格纳(James Cagney)、罗宾逊(Edward G. Robinson)与穆尼(Paul Muni)等人饰演的帮派分子让犯罪看起来如此梦幻,值得亡命天涯。

《小丑》剧照。
《小丑》剧照。(华纳兄弟提供)

马克‧维埃拉(Mark Vieira)在其著作《柔焦下的犯罪》(Sin in Soft Focus)中引用了审查员温格特(James Wingate)的说法:“孩子们视黑帮老大为英雄。”并表示他们“看着帮派分子开跑车住豪宅,即使最后被其他帮派抓住,孩子们还是无意中觉得他可以安然脱身。”而好莱坞坚持恶人是正派的对比,但过度的犯罪情节却会让法治黯然失色。

反英雄思想可追溯到好莱坞的起源,从西部恶棍到《歌剧魅影》,早期的电影经常藉由描绘反派悲惨的过去引发观众的同情。《歌剧魅影》中的魅影就好像当时的“小丑”,因为其貌不扬而成为罪犯。我们可以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因此模仿他的行为,因为不幸已使他堕落。

《小丑》剧照。
《小丑》剧照。(华纳兄弟提供)

然而,《小丑》这部电影将魅影转化为一个恶棍,在过去版本中,小丑因为跌进化学槽中而毁容的遭遇平常人不太可能遇到,但在这个版本中,导致弗莱克迈向疯狂的冷漠与霸凌,却是我们都可能经历过的感受。即使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唤起大家对心理疾病的重视,却也暗指只要有够糟糕的一天,人人都可能成为一名疯狂杀手。

不再是单纯的娱乐

随着《小丑》的上映,没有任何悲剧发生,先前的恐慌似乎只是庸人自扰。推特上的乡民拿没有被枪击开玩笑,各种迷因(Meme,又译梗图或趣图)嘲讽媒体巴不得枪击案成真,好验证他们的预测。在种种杂音下,《小丑》被誉为深刻且成功的电影。

这样的评价实在吗?只因为没有疯狂的非自愿独身者在剧院开枪,就代表《小丑》无害吗?激进行为专家罗伯特(Robert Evans)表示,对暴力事件的预测恰好保护了这部电影,潜在的枪手必须完全疯狂、还得冒更大的风险才能混进戒备森严的剧院,大部分的非自愿独身者没有到这样的地步。

而这部电影的危险之处相当微妙,网路上关于枪击的玩笑呈现了我们的社会是如此变态扭曲,这样的麻木不仁不只是因《小丑》而起,而是来自上千部同样性质的电影。

《小丑》剧照。
《小丑》剧照。(华纳兄弟提供)

当然,这部电影让我们深思:如果好莱坞电影中的是非善恶都相当分明,我们的社会就因此而进步了吗?然而当善恶界线模糊时,我们下一代年轻人的思想永远是受害者。

──摘编自英文《大纪元时报》“‘Joker’: No Laughing Matter”。◇  #

责任编辑:李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