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系列之九

【品读宋词】七夕是他的情人节

作者:兰音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桐荫乞巧(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8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年一度七夕节,牛郎织女来相会。古时候,七夕又叫乞巧节,是女子们祈求提高女红技艺的节日。或许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太感人了,很多文人喜欢在诗词中感​​叹他们的悲欢离合。今天的人们,更是把七夕过成了“情人节”。

这其实也不能全怪现在的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长恨歌》,其中有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不就描写了古人在七夕之夜的山盟海誓吗?不过,要说最能“误导”后人的文学作品,恐怕要数宋朝秦观的一首词了!

某年的七夕之夜,天空中轻盈的云彩如巧手般变换出各种型态,闪耀的群星仿佛在诉说着有情人的离愁别恨。词人仰望夜空,看到牵牛星和织女星已经默默地越过银河相会了。因为词人和伴侣也是聚少离多,所以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牛郎织女之间忠贞的情义。他不禁赞叹道:“这短暂的重逢,胜过人间无数次相会。只要两人心心相印,又何必执著每天都要厮守相伴?”

于是,秦观将所见所感,写成一首凄美的七夕词《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牛郎织女的鹊桥故事邮票。(钟元/大纪元)

词境赏析

七夕节历史悠久,牛郎织女在古代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秦观的《鹊桥仙》别出心裁,成为同题材诗词中最特别的一首,甚至有人推崇它是七夕词之最。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词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开篇即是对仗工整、辞藻精美的佳句。云是纤细轻盈的,星是飞驰灵动的;它们又是有生命的,云彩变化出巧妙的图案,星星传递着遗憾的情绪。词人无一字写七夕或其主角,但是描写的云和星,却和整个故事密切相关。传说中织女会编织云彩,牛郎、织女在人间是星星的型态,而他们无法相守的故事,又充满了遗憾。

在这幅轻灵朦胧的夜空图中,词人的目光转向了银河两岸的牵牛、织女星。“银汉迢迢暗度。”迢迢,形容银河的浩瀚遥远。这两个星悄悄地越过银河,终于相聚到一起。

这一句化用《古诗十九首》的句意:“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是词人看到的是迢迢银河,这不仅表现出两人重逢的困难,也比喻其情感之深,在艺术性上比清浅的河汉更进了一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上片结句由景入理,是议论的部分。鹊桥相会,是神话故事中最动人的片段。词人也用最充沛的情感、最美丽的语言,赞颂了这对夫妇难得的重逢。这美好的时刻,超越了世间所有的相会。金风玉露,即秋风和白露,是七夕特有的风光,同时“金玉”的形容也让这次相会出现在一个高贵纯洁的背景下,更衬托出牛郎织女忠贞而圣洁的感情。

在下片,词人继续讲述牛郎织女相会的过程。“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人的情意像水一样温润无声,却又深沉缠绵。这个“水”也呼应上片的“银汉”,是即景设喻,非常贴切自然。然而相聚的时光只有这一晚,他们刚见面就很快要分离了。美好的七夕佳节,像梦一样转瞬即逝。

转眼到了依依惜别的时候,却是“忍顾鹊桥归路”。诗词中表现离别,有王维式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有柳永式的“执手相看泪眼”,大多通过人物的动作或语言来表现离愁。但是《鹊桥仙》却只写了一个不是动作的动作,也就是不忍心看那回去的路。

这种婉转的表现手法,没有话语、眼泪、酒水,却蕴含了千言万语、任何惜别的动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至此,整首词的悲剧氛围达到了顶峰。

在结尾,词人再次由情入理,展开新的议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牛郎织女的感情天长地久,哪怕是长年天各一方,难道不是比那些朝夕相对却感情淡漠的伴侣,更加可贵吗?这句有力的反问,是画龙点睛之笔,将词中的情感从纤柔哀婉变成了慷慨悲壮,更提升了整首词的精神境界。它也因此深受后人喜爱,成为歌颂爱情的千古绝唱。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皆是先抒情后议论的写作形式,优美的景、真挚的情、深刻的理完美交融,自然流畅而又余味无穷。一般来说,以七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关注于牛郎织女相逢之短暂,离别之漫长,抒发不得团聚的遗恨。但是《鹊桥仙》立意高妙,能够在悲剧寻找到提振人心的力量,因而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秦观是北宋著名才子,图为《秦观书摩诘辋川图跋》。(公有领域)

词人背后的故事

秦观也是北宋一位大名鼎鼎的才子,是苏轼的得意学生,被称作“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曾说他的文章“有屈、宋才”,王安石说他的诗“清新似鲍、谢”,可见秦观才华之高。不过有趣的是,这两位文豪夸赞的都是秦观的诗文,并没有提到词。

但恰恰是宋词,成了秦观在后世最具知名度的文学成就,特别是那首《鹊桥仙》,几乎成了七夕节的最佳代言了。不知道是不是这首词太著名了,所以后人给他杜撰了一个美满的才子佳人故事,成了北宋一大趣闻。故事的女主角是苏轼的妹妹,人称“苏小妹”,文采出众不亚于三苏,可惜是个虚构人物。这下,秦观可变成苏轼的妹夫了。

《醒世恒言》里有一回《苏小妹三难新郎》,大概是“苏秦恋”最流行的版本了。话说苏小妹天资聪颖,擅长对子、诗谜等各种文体;她还有个看文章算命的本事。比如她看了王安石之子的文章,就断言他虽然有才华,但会英年早逝。结果,王公子果然在十九岁时高中状元,不久就去世了。

所以苏小妹到了结婚的年龄,她的父亲就用以文招亲的方式,让苏小妹亲自阅览求亲者的文章,从中挑选一个有才又有福的夫婿。结果,苏小妹只看中了一卷文章,就是秦观的作品。她还作了批语:“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

果然,秦观在那一年科考及第,在放榜的当天,他就和苏小妹喜结良缘。不过在进洞房前,苏小妹特意出了三道考题,让秦观通过考试才能进门。前两道题秦观能顺利答出,但在第三题犯了难。苏小妹出了个对子,前半句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秦观左思右想,到了三更都没有对出。这时候,苏轼前来拜访小俩口,恰好看到秦观口里喃喃念着考题,倚在后院的水缸发呆。

苏轼看到妹夫遇到难题,肯定要帮啊,但又不能明着帮。于是,他捡起一块砖片,悄悄投进水缸。缸里的水被激起几点水花,溅到了秦观脸上。这一下可提醒了秦观,当场对出了下句:“投石冲开水底天。”真的是工整又自然。这样,秦观顺利进入洞房,成就了美满姻缘。

故事虽然是假的,不过秦观身边确实有一位红颜知己,《鹊桥仙》也很有可能是写给她的呢!她是秦观的妾室边朝华。《墨庄漫录》记载,秦观中年时,在京城做官,仕途较为顺遂,在七夕时纳边朝华为妾。他专门写了一首诗,称赞她“织女明星来枕上”。把眼前人比作下凡的织女,可见秦观对边朝华是非常钟爱了。

但是好景不常,秦观和苏轼一样很快陷入朝廷的新旧党争,多次遭到贬谪,大部分时间流落在外地。秦观不希望连累年轻的朝华受苦,无奈之下,只好把她赶回娘家。温柔的朝华对秦观情深义重,苦苦请求待在他身边。秦观虽然一时心软改变了主意,但是不久之后还是以修道为由,狠心把朝华遣送回家。孤独的秦观,为此先后写下两首《遣朝华》,表达对她的思念。

牛郎织女一年还能见一次面,秦观和朝华却永远地分开了,他们的命运不是更坎坷吗?但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才能让秦观体会到忠贞不渝的意义,吟唱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名句吧!

点阅【品读宋词】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 一日,秦观(字少游)和苏氏兄妹一起闲谈。忽听远处传来一阵木匠锯木的声音,不由得触动了他们吟诵谜诗的兴趣。
  • 清朝乾隆年间,有位才子名叫刘凤诰,不但吟诗题对,如行云流水。而且生性诙谐,笔墨幽默。
  • 晴空万里,潇潇烟雨,人生两种不同的风景,您更喜欢哪一种呢?有的人可能喜欢阳光普照、天高气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欢珠帘卷雨、绿肥红瘦的清新。不过对于北宋一位大文豪来说,这可不是一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晴和雨,在他心中没有分别,都是一道自然的风景。
  • 宋代就有这么一对夫妇,可以说是才学相当,情深意笃,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没多久,他们时有别离,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到了清秋时节,她看到留有残香的枯荷,触摸到沁着微凉的竹席,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这份思念。她独自在池塘边漫步,又提起罗裙登上小船,希望借此排遣内心的惆怅。但是,天上白云飘过,她不禁想: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寄书信来呢?其实啊,她也明白,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远在天边却都怀着一样的相思。而且这相思都是无法排遣的,刚刚离开了紧蹙的眉头,又悄悄涌上心头⋯⋯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唐朝诗人任华曾说:“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后来白居易任杭州、苏州刺史,饱览当地美景,写下“江南名郡属苏杭”的诗句。或许从唐朝起,苏杭就和天堂仙境产生了联系。再到南宋时期的范成大,他撰写《吴郡志》时,记录下那句谚语,从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成了苏杭最具知名度的广告语。
  • 在这个系列的前两集,我们分别赏析了两宋才子苏轼、才女李清照的作品,今天要讲的这位词人很特别,和这两位大词人都有关系。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因而被合称“苏辛”;由于他和李清照是同乡,又有相似的名号,因而又被合称为“二安”。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
  • 我们先聊聊宋代文坛上的一大盛事。公元1057年,是北宋的一个科举年份。这一届中举的进士们可是不得了,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比如,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和曾巩,理学大家张载和程颢、程颐两兄弟,还有取得熙河大捷的文人将帅王韶。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