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五十步笑百步”两个都是输家

作者:容乃加

战场争逐下,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其实两个都是输家。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3501
【字号】    
   标签: tags: , , ,

“五十步笑百步”,表面上有百步不如五十步的意思。然而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吗?“五十步笑百步”的巧譬出自孟子之口,典故来自《孟子.梁惠王上》,出于孟子回答梁惠王问题时,反问他:“你说,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吗?” 孟子这样反问梁惠王的用心何在呢?

时间回到公元前四世纪,那是战国时代初期。梁惠王,就是魏侯罃(*音同“婴”),即魏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国的第三代国主,生于公元前400年 。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河南开封东南),以便进取中原谋取霸业。 梁惠王在位的几十年间常常与他国发生征战。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记载: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就说惠王以厚重的礼物,态度殷切招聘贤人。 惠王见到孟子来到,就问他:你这位长者不远千里而来,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有什么富国强兵之计吗?

这次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一个疑问:“我对于国家人民,算是尽心了吧!当河内岁凶收成不好,我就把河内受灾的人民移到河东去,河内还有些老人小孩走不了的,我就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当河东闹饥荒的时候,我也一样这样救灾。而邻国的王并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也不见减少,而我国的百姓也没见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咚咚响起,两方的士兵一鼓作气,短兵相接。不多时,败方的士兵,丢了盔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的人逃了一百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如果有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讥笑别人胆小怕死逃了一百步,你说他这样说对吗?”

逃了五十步的士兵讥笑别人胆小怕死逃了一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有道理吗?(pixabay)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同样也是逃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怎能希望你的百姓会多起来,怎能寄望你的国家会比邻国更具有吸引力呢?”[1]

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由来,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其实两个人都是退却的逃兵,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后来比喻自己和别人犯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世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pixabay)

孟子举了这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用来譬喻,梁惠王之国和邻国同样都没能做到行王道以养民,邻国的王不能体恤人民,而惠王救灾的措施也仅仅是人民遇到大灾荒给行些小惠罢了,如果以此笑彼,就像是战场上那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士兵。

因为梁惠王为了争霸,频频让人民卷入战争,不顾养民以时的活计,所以孟子以此“五十步笑百步”来劝诫他,要真正地实施王道。

孟子劝他说:

如果能让百姓不违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时,则年中谷物丰登不可胜食;不以密网捕鱼,则鱼鳖不可胜食;若在秋天才入山林砍树,则材木不可胜用。这一来,人民才能好好的养家活口、殡葬送终,生死大事无憾无忧。人民生活无憾无忧,这是王道的开始,然而,大王给人民施的小惠,无法让人民生活无憾无忧,离王道太远了。

孟子又举例说:

有富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食物,吃的比穷人好,然而大王不知制止,也不知检讨施政哪里出了问题;路上有饿死的人,然而大王没有想到要开仓廪救济贫困,看到有人民饿死,只是说:“不是我的错,是凶年谷物收成不好造成的。”这样的为自己脱解,何异于用尖锐的兵器杀人,然后说:“人不是我杀的,是被兵器杀死的。”大王如果不为自己的施政找借口,不怪罪凶年谷物歉收,那么天下之民就会来归了。

所以说,五十步之流也好,百步之流也好,两个都是输家,都是“王道”的逃兵,离真正的王道太远了。梁惠王也未能真正听进去孟子的劝诫,所以主掌魏国的几十年间,魏国也由盛转衰。

事实上,不管是五十步或是百步,两个都是输家,更是“争逐”之战的受害者。

注释[1]
原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