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或赏析 就在神奇的“细节”中

文/玛莎·萨维茨(MASHA SAVITZ)翻译/陈遇
春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的作品《春》(Spring)细部,描绘音乐家和游行队伍,1894年。盖蒂博物馆,洛杉矶。(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338
【字号】    
   标签: tags: , ,

19世纪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的名画《春》(Spring)描绘了五朔节(Mayday,译注:庆祝春天的传统节日)的游行庆典,画中漂亮的小女孩、姑娘们捧着色彩缤纷的花束、头上带着花圈,从典雅的大理石建筑阶梯缓缓走下。画家取材古老庆典主题,重新诠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五月一日早晨儿童们到乡间采花的习俗,并将这个热闹场景设在古罗马时代。这样的安排暗示了这场庆典的悠久历史,画中的建筑物、服饰、雕塑,甚至乐器等细节都忠于古罗马的样式。

春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的作品《春》,1894年。油彩、画布,178.4 × 80.3公分。盖蒂博物馆,洛杉矶。(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这幅巨型画作的前景站着一个小女孩,身穿淡蓝绣球花颜色的洋装,吹奏着横笛。仔细一瞧,会发现这支银色横笛的吹嘴看起来像某种小动物的形状。这样微小的细节实在太惊人了!阿尔玛-塔德玛为何要在这种小细节中投入这么多心血呢?他是怎么办到的?

如果我们将“专心致志”这样的珍贵天赋投注在细节上,或许就能找到生命的答案。事实上,专注具有疗愈、镇定和启发的良效。排除外界干扰可以帮助我们见证(如果我们是艺术家,则能记录下)这个被称为生活的伟大景象。

春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的作品《春》(Spring)细部,吹奏横笛的女孩,1894年。盖蒂博物馆,洛杉矶。(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细节注入生命力

当我们投入时间欣赏伟大的作品时,自身也会受益。只要细细品味,作品细节中的宝藏就会慢慢显露出来,回馈给观赏者。

得奖作家贾桂琳·伍德森(Jacqueline Woodson)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越具体,事物就会变得越加完整。生活就是在细节之中。若将其简约化,就不会形成共鸣了。恰恰具体才能产生共鸣。”

越忠实地呈现出看似微小的细节,画作则越真实,也更能增加我们的认同和信任。就好比《春》里面一个小女孩的脚正好离开地面的姿势,或者画中许多人物的姿态和脸上神情。

在描绘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事物时,比如想像的场景或过去的场景等,细节则尤为重要。

为什么《春》描绘的是古老的五朔节庆典,却能够让我们感到如此生动呢?因为画家阿尔玛-塔德玛自己投入了很多时间,极尽所能地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各种细节。

阿尔玛-塔德玛对于古代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是永无止境的。他研究了超过300幅古典时期的建筑设计和考古图画。他对于正确描绘历史的诚心投入,提供给观画者非常精彩的资讯,像是在《春》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在服饰、乐器、建筑等细节中读到这些资讯。这些总加起来,更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古代世界可能的景象。

就如阿尔玛-塔德玛在1879年《都柏林大学杂志》报导中说的:“如果你想知道那些希腊和罗马人长什么样子……来找我吧。我不只可以告诉你我觉得如何,更可以告诉你我所知道的。”

来自造物者之手

在一段网路视频中,新大师学院(New Masters Academy)的讲师格伦·菲尔普(Glenn Vilppu)解释说:“只有在开始画后,你才会真的看到一些东西;你觉得你看到了什么,你其实不是真的看到了。”

菲尔普谈的是深入了解事物以及如何让技艺和对主题的热情融为一体;这是一项功课,全心投入在忠实地谈论某一主题上,并在过程中揭示出它更深层的原貌——一种美或精随。

同样的,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中的细节,发现事物的美丽之处。反过来说,这也会促使我们培养对生命和对自然世界更深刻的感动。

在全神贯注研究时,会感到我们的意识似乎能够转移到最微小的空间中。身心投入就好似某种形式的祷告,或一种将创作和造物者圣洁化的行动。

根据东正教传统,艺术的目的就是赞美创世主和创世。在这个概念之上,即使在最小的细节上都能全神贯注地描绘,便是一项神圣的举动。米开朗基罗曾说:“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过是天赐之作的影子。”看到并欣赏自然界的细节是对造物者的崇敬,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因此,我们得以回想起创世的辉煌和美好。

达到永恒的耐心

正确处理细节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在描述和观看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时,我们同时也建立起了耐心、毅力、决心和坚如磐石的心。

花时间和力气找到正确的透视角度和解剖学上手骨结构的恰当比例、观察并复制餐桌上各种粉粉绿绿的玫瑰花束、了解衣服皱折从微小到明显的光影变化等等这些无所不在的细节,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技术、加深我们的耐心程度,并且也培养了我们对真实原貌的尊重,教导我们对美的喜爱,从而让我们更加努力来描绘它。最后,让我们得以将这种感受传播出去,和他人产生共鸣。

在当今这个用过即丢、立即满足的世界中,很容易会以为这种投注是没有必要的麻烦。如果我们对这些细节的努力没有获得认可,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不是。在桑德拉·李(Sandra Lee)、托马斯·亨特(Thomas Hunt)、汤姆·亨特(Tom Hunt)共同撰写的书《芭蕾:台上,台下》中,一位旧金山的芭蕾服装设计师被问道:“为何你要花那么多时间在戏服的小细节上,即便观众们根本就不会看到?”她回答道:“这些舞者们会看到,并且会因此跳得更好。”

也就是说,我们在工作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某种程度上都会起到正向的作用。

米开朗基罗曾说:“天才是永恒的耐心。”

细节能启发

阿尔玛-塔德玛这幅巨大宏观、描写希腊罗马生活的画作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因而深受大众喜爱。在西席·地密尔(Cecil B. DeMille)1934年的电影《埃及艳后》(Cleopatra)中的部分场景,便是受到这幅《春》的启发。

当我们花时间把事情做好,不论做的是煮饭做菜、学位考试、照顾别人,或者艺术创作等等事情,都能反过来激发别人,一同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投注心力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时,我们表达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也是对别人,甚至对整个世界极大的关爱。

作者简介:

玛莎·萨维茨(Masha Savitz)是一名自由作家和导演,目前居住在旧金山地区。

原文In the Details: Whether Creating or Enjoying Creatio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整个欧洲艺术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画领域里,它拥有好几个第一:第一幅意大利双人肖像画、第一幅描绘室内场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风景的绘画风格。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 小汉斯‧霍尔班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Augsburg),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的画家与版画家。他被公认为十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人物肖像画家之一,除了肖像画之外,他的作品还包含宗教画、警世内容的版画等等。特别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画用于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画,在传播新教思潮的时代里,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