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唐诗(2B)

作者:朝晖
唐诗二首(图片由朝晖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02
【字号】    
   标签: tags: ,

第二课

二、六首押“一东”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3. 题杨次公蕙    宋‧苏

蕙本兰之,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楚辞中。
虽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鼻观已先通。

注释:①杨次公:杨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人(今安徽省无为市)。苏轼好友。②蕙:蕙草也称薰草。俗名佩兰,又名零陵香。《山海经‧西山经》:“(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音嗅,气味)如蘼芜(香草名,叶有香气),佩之可以已疠(防治痢疾)。”古人将蕙与兰都归为同类的芳香植物。③臭味:是“气味”的意思,所以读音“嗅”。④水仙:这个词本意是指水中神仙。据东晋‧王嘉《拾遗记‧洞庭山》记载民间传说,因屈原自投汨罗江以死,后人传说他成了水仙。屈原曾经佩带蕙草,故称“水仙佩”。⑤楚辞:指屈原的“离骚”最先记载了蕙草。《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文中“申椒”“菌桂”为香木名。蕙、茝(音揣)是香草名。“蕙纕”指用蕙草作的佩带;系之以示中正高洁。⑥幻色:指在阳光的照射下,蕙草变换着色彩,有点不真实。苏轼在另一首《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诗云:“幻色将空眼先暗,胜游无碍脚殊轻。”这是说在阳光照射下人的视觉会有明暗的变化。⑦真香:纯净的香气。“亦竟空”大意是纯净的香气将心中的杂念清空。⑧云何:为什么。⑨微馥:暗香。笔者是一名手工制香师,对香气的传递有比较资深的了解。当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兰花、蕙草的房间;或者走进一个点着顶级沉香、降真香线香的房间;刚开始能闻到香气,一段时间后,当人与香气同化后就闻不到了[1]。再坐一段时间,忽然又觉得有暗香传来。是因为鼻子部位的气脉被打通了,气脉连着身体的不同空间,所以会觉得有暗香浮动。好的香可以穿透不同层次的空间。⑩鼻观:指嗅觉;“鼻”这个字在唐诗中均读去声“必”。“观”读音“贯”,去声。《康熙字典‧鼻》:“《唐韵》父二切《集韵》《韵会》毗至切《正韵》毗意切,音纰。(寘韵)”

全诗大意:蕙草与兰花都是同种类的香草植物,杨次公家院的蕙草香气依旧,与我以前闻到的相同。它曾经是屈原的香草佩带,我是在拜读《楚辞》时认识它的。蕙草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幻化,有些不真实。但它那纯正的香气却能将我心中的杂念清空。(坐了一会)为什么又闻到了暗香呢,是因为嗅觉部位的气脉已经先被打通了。

尾联格律分析:“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格律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韵)”,其中“平平仄平仄”为特殊平仄格式,在近体诗中很常见,必须记下来。“鼻观”只有读去声才符合格律。

 4.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西东。
皇恩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注释:①梦得: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传世;他与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是好友。公元81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两人一起从京城外调到柳州及连州赴任,到衡阳驿站时要分别。②二十年:两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官场上遇到的事情也基本相同。③岐路(歧路):指岔道。④西东:柳宗元去广西柳州,刘禹锡去广东连州,都是当刺史(四品;柳州、连州属下州),刚好是一个往东一个往西。⑤邻舍(音赦):邻居。

全诗大意:二十多年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我们俩所遇到的事情都大致相同,现在到了岔道,忽然要各奔东西。愿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田,晚年我们就成为邻居,当一对田舍翁吧。

诗评:清‧汪森《韩柳诗选》评曰:“‘二十年’、‘今朝’、‘晚岁’,笔法相生之妙。”

5. (其四)  宋‧赵炅

雅颂文章顺化风,馨香不必在芳丛。
阳和远近随田亩,春雨如膏有大功。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释:①缘识:指人生由于各种因缘际会,形成的对天理、尘世的认识。②赵炅:宋太宗赵炅,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宋太宗现存诗作品五百多首,大部分以“缘识”为题。“炅”字的读音为“古迥切gwing3,上声”,与粤语读音相同。③雅颂:正统的儒家音乐。《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唐‧孔颖达疏:“雅以施正道,颂以赞成功,若听其声,则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广焉。”④文章:本诗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⑤顺化:顺应天象、天时变化而动。⑥馨香:本诗借指道德教化。出自《尚书‧周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⑦芳丛:原意指丛生的繁花。本诗指整个朝廷的官员。“芳丛”这个词之所以能这样用,是因为“芳”可以指“芳草”,而“芳草”可以比喻中正贤德之士。那么“芳丛”就是对整个朝廷官员的美称。⑧阳和:阴阳调和的春风;阳和的反义词是(阴阳)失调。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⑨田亩:田地、农田。⑩如膏:“膏(音高)”,指 “油脂”,春雨如油脂是指春天雨水充足,有利于农民耕种及农作物生长。⑾大功:大的功劳或功德;本诗指大丰收。

全诗大意:弘扬传统音乐及儒家经典,顺应天时变化而动,这些好的风气应该向全社会推广,道德教化不能只在朝廷之中。(当全国民众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达到天下大治的时候)阴阳调和的春风吹向全国各地,包括所有农田;春雨绵绵滋润着大地,预示又是一个大丰收之年。

诗评:试帖诗(近体诗)的格律、对仗及押韵规矩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实行后,没有哪一位皇帝故意去违背它。守规矩,保持传统的东西不被改变,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德。宋太宗的这首诗格律严谨,而且他认为只有当道德教化遍及全国,达到天下大治之时,才会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这也与《尚书‧周书‧君陈》表述相符合。当然,明白一个理,能不能在执政时做到,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6. 中秋   唐‧李峤

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有雨兼风。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注释:①李峤:唐赵州(河北省)赞皇县人,字巨山,唐高宗上元年间,弱冠进士及第。现存诗作品二百多首。“峤”比喻陡峭而高的山,读音“轿”,去声。《康熙字典‧峤》:“《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渠庙切,音轿(啸韵)。《尔雅‧释山》山锐而高,峤。”②圆魄:指月亮。③寒空:本诗指微寒的天空。④雨兼风:风雨兼程的赶路之人。

全诗大意:皎洁的月亮挂在微寒的天空上,都说全天下皆在赏月。怎么知道此时在千里之外,不会有风雨兼程的赶路之人呢?

诗评:这是一首寓意隽永的五言绝句,她的言外之意告诉我们,当世人“皆言”如何如何的时候,也许真相并非如此。在您这里是圆月当空,在别处也许是风雨交加。引申一步说,世人“皆言”对的事情,也许不一定对;世人“皆言”错的事情,也许不一定错;而对与错的判断,笔者认为应该用传统的道德来衡量。

作者李峤曾经三次拜相,又三次被贬官出京。或许他心系的不止是“圆月当空”、“风雨交加”这样不同的景色。有这样丰富经历的儒家修行者,大多都能做到,不因为自己身处美景而得意忘形;不因为自己处境悲苦而埋怨全天下之人。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学习说明

1. 背诵古诗时,语气越平淡越好,不要试图加入所谓的“情感”。《易经‧谦卦》有这样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大意是,谦虚的君子,以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及修行。我们没有古人的那种胸襟,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古人的作品上。抑扬顿挫的音调是用平上去入的读音体现的,有入声的发音,才有顿与挫的节奏感。带着情绪及情感去学习传统文化,也许是一种人为的阻力,让自己无法与天地沟通。

2. 笔者日常会话及讲课,都是用普通话,只有在读唐诗的时候,才会用四声的古音去读。在给孩子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给小朋友说了,跟我学习唐诗,是学一门学问,要与日常生活及学校的现行教学区分开来,平时说普通话不要故意发古音,显得与众不同。学校老师怎么教还是照着学习。也不要在同学中显示自己会用四声读唐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一生都无法逾越的高峰。即使你将来成了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也不要自满和骄傲。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三、附注:

1. 《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入世的修行,传统的道德礼义都是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去遵守。《中庸.第十三章》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 跌宕萧疏岁月迁,开怀最忆在童年。 绿杨槛外窥蝉噪,芳草池边放纸鸢。
  • 一个人在生死关头,平时的修养如何就展现无遗。前几天某地深夜发生地震,网上流传的视频中,一些男女赤身露体就往大街上跑。或许地震的时候,在建筑物有可能倒塌的生死关头,这就是人生百态…那么,古代的读书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周礼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呢?
  • 《夜歌》这首诗大约创作于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韩愈从贞元二年出道,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遭遇多坎坷。
  • 晓色犹存千里梦,春寒未冷两乡心。 已同玉露邀良会,先借祥烟寄好音。
  • 唐诗中格律诗的对仗句子,巧妙地运用了古汉语词组的构词法和平仄读音,自格律诗在唐代出现后,古人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及对句,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及诵读。
  • 沧桑阅尽人间事,岁月消磨壁上痕。 寂寂青山绕村落,年年浊酒话寒温。
  • 缤纷无数地,错落几多时。 门外红山果,亭前白雪枝。 孤寒如自怨,寂寞诉伊谁? 宁抱冰霜老,不为蒲柳姿。
  • 欲同花语莫相违,一路寻芳近翠微。 晴雨偏宜秋草瘦,赏心最是稻粱肥。
  • 这一系列教材主要是教五岁以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用古汉语的四声诵读古典近体诗,学习过程中熟悉格律并尝试近体诗创作。要学好中文,从小就应该偏向于文言文教学,古人的思维方式及古汉语的构词法,跟现代人的观念不一样。文言文能学好,白话文不用教都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