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首批协定敲定 台美贸易倡议将签署

图为中华民国国旗与美国国旗。(陈柏州/大纪元)
人气: 40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3年05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吴旻洲、李怡欣、张原彰报导)台美双方共同宣布“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首批协定内容,预计数周内签署“首批协定(first agreement)”。总统蔡英文19日表示,对于台美经贸关系再深化表示肯定与期待,期待后续谈判为台美经贸发展创造更多利基。

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19日宣布,“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已完成贸易便捷化、中小企业、服务业国内规章、反贪腐、良好法制作业等五项议题的谈判,并公布中、英文法律约本,预计未来数周内签署首批协定。后续则有农业、数位贸易、劳工、环保、标准、国营企业,以及非市场经济等七项议题,需要完成谈判。

图为港口示意图。(中央社)

台湾跟他国签协定 往后更容易

总统府发言人林聿禅19日表示,蔡英文希望透过后续谈判,为台湾的经济与产业争取更多机会。此协定完成签署后,不仅是台美自1979年以来所签署贸易协定中,结构最完整的,更代表台湾的经贸发展,正以符合国际趋势的先进标准向前推进,也有助台湾与其他国家循此架构洽签贸易协定,强化国际接轨。

林聿禅说,后续还有至少七项议题需要完成,谈判完成后,将会扩充协定内容,为往后台美洽签自由贸易协定(FTA),奠定更稳健的基础。期盼未来双方持续强化台美经贸关系,共同争取最大利益。

“这是台美双边经贸关系深具历史意义的一刻”,行政院长陈建仁表示,首批协定的签署,不仅能立即带来企业通关成本降低等好处,最重要的是,这份协定代表台湾有意愿、也有能力向高标准贸易秩序看齐,彰显台湾经贸受到国际重视与肯定。

立委:有助台企进入国际市场

对此,立委王定宇表示,台湾长期追求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开放,而“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是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BTA),代表台美之间未来将更透明、更好经商、有更多连结,其中最重要的是降低中小企业贸易障碍,以及市场开放,对台湾中小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美国市场,有极大帮助。

他表示,这项倡议对台湾经贸地位、外交地位,有助于让台湾产业更方便、更低成本的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再加上近期的七大工业国集团(G7)广岛会议、20国集团(G20)会议,以及各种国际会议,都显示全球正在寻求一个遵守国际贸易规范、有良善可靠供应链,以及能建立高标准自由贸易的法律规定。

王定宇说,台湾符合这样的标准,反观中共极度不遵守国际规范,企图肆意妄为的建立一套自己的秩序,中国市场曾是吸引世界投入的世界工厂,如今却成为北京胁迫邻国的工具,所以G7、G20与世界主要经贸国家,才会希望建立可靠的供应链伙伴、可靠的经贸市场。

他强调,此时台湾与美国签署首份21世纪贸易倡议,是非常重要的喜讯,也是台湾代表处与行政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者:对台湾制造业帮助较大

台经院研究员邱达生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表示,两国间的贸易协定,谈的就是给予跟获利两个层面,而这次达成的五项里,对台湾比较有利的为“贸易便捷化”,虽然没有涉及市场准入、关税条件等面向,但台湾经济成长主要引擎是商品出口,这可以让台湾输出到美国的产品获得更便捷、透明的条件,有效降低出口商交易成本,对制造业的帮助较大。

第二点是“中小企业”,他说,美国强调规模经济,而中小企业无疑是台湾的强项,台美中小企业合作,可让台湾厂商接轨国际规范,未来甚至可以到美国投资,还能避开在台湾生产的五缺问题,“厂商到资源充沛的美国发展,这并不是坏事。”

至于同样完成谈判的良好法制作业、服务业国内规章、反贪腐等三项,邱达生说,美国是服务业出口国,所以想谈的内容,会围绕在服务业法规的调和跟解禁,台湾可以顺势而为,跟国际法规接轨。

关于还有七项协议未完成谈判,邱达生说,政府过去没有太多谈判经验,所以这次态度比较谨慎。由于剩下的协议没有涉及到敏感的农业开放,以及传产关税条件等议题,预期谈判过程不会有障碍,可以很快获得具体结果。

美国培养本土制造 关税暂不会调整

至于该协议是否能帮助台湾在未来争取贸易关税调降,邱达生说,“有希望,但肯定不会在近期。”他说,美国正在推动本土制造,调整过去供应链外移的情形,这时不可能谈关税协定的部分,以免国外的廉价产品打击到美国的制造业。

不过,他认为,等到美国的经济结构回到新的平衡后,台湾可能会在友岸名单上,特别是在2000年时,台湾很想跟美国谈BTA,但根本没被美国放在优先谈判的伙伴名单中,如今台湾具有基础,当美国要重启这类谈判时,会更可能有进展。

邱达生说,美国正在重组供应链、去中化,台湾这时跟美国洽签协议,一项很大的意义是,会确保台厂在未来新的供应链接构有一席之地,这不只是半导体产业,相关的协力厂商,包括营建厂等上下游公司,都可能因此受惠。◇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