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白字戏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21日讯】
白字戏:戏曲剧种,又称“海陆丰白字”、“南下白字”。海参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一带。属明代潮调,泉腔系统的古老剧种之一。接受南戏,弋腔的影响并吸收当地民间艺术而形成。用海陆丰方言演唱。音乐以联曲体为主。也吸收板腔体的上下句形式,角色行当分生、旦、占、末、婆、净、丑等七行,传统剧目以八大连戏最著名,优秀剧目《思兄访友》《白鹤寺》《珍珠记》等。

图文转载于世界艺术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梅戏是安微省的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
  •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
  • 二黄:戏曲腔调。亦名“湖广调”。起源于湖北黄冈,黄坡。故名。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征班中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 二人台: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游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方。初名“打玩艺儿”后来统称二人台。
  • 上党二黄:戏曲剧种,本地人也称“土二黄”主要流行于晋城一带。上党二黄形成于清同治年间,一说是由汉剧衍化而成;一说是京剧受当地乡昔土语陶冶而成,两说均待考
  • 上党梆子:戏曲剧种,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古属上党郡的山西省东南部,故名上党梆子,也曾叫做上党宫调,相传明末清初起于泽州(今晋城)一带
  • 山东梆子:戏曲剧种。也叫“高调梆子”、“高梆”。流行于山东菏泽、曲阜以及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约在清代初期,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唱腔有所变化,逐渐形成为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本地梆子
  • 三角戏: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邵武、光泽、建甯、泰宁等地。起源于江西,明清间形成。初仅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脚色,故名“三角戏”。
  • 义乌腔:古代戏曲声腔。明隆庆万历年间开始流行于浙江义乌,故名。义乌腔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明王骥德《曲律》:“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
  • 弋阳腔:古代戏曲声腔剧肿名。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初已流传全国,属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