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团体吁社会大众还给精神病患人权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9月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得仓台北五日电)今天有一场“不要叫我疯子”|还给病患人权,去污名化的记者会,就在强调精神障碍者人权长期被漠视,还被烙上“疯子”烙印,今天就精神医界、心理学、文化和法律和媒体界,共同推动“去污名化”运动,呼吁社会大众重视精神病患的人权。

今天又发生一件疑似“忧郁症”母亲强灌女儿盐酸的悲剧,这位狠心的母亲究竟有没有精神疾病尚待查证,但肯定的是精神病患再度被“污名化”。

根据国外的统计,精神病患的暴力发生率只有万分之五,比一般人还低,社会大众往往因为个案,认定精神病患经常惹祸,估计台湾约有两成以上的民众,或多或少,具程度不一的精神方面问题,是一个相当大的族群,因此如何强化精神疾病的照护,甚至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效果,“去污名化”是重要的关键。

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张敏就指出,一般人对精神病患的刻板印象就是“疯子”、“不定时炸弹”、“有暴力倾向”等,但事实上,精神病患具有“退缩”的特质,伤害力远不如一般人,国外的研究显示,精神病患的暴力发生率只有万分之五,比一般人还低,一般人发生行为或言语暴力的终身盛行率是百分之三十五至九十五,显示一般人比精神病患者更具危险性。

张敏表示,国人也有两成的民众,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台北康复之友协会家属联谊会会长金林表示,精神病患是一个相当大的族群,但是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与误解,让病患躲在角落,不敢现身,甚至耽误就医,绝对有必要让全民了解精神疾病, 以及如何与病患相处。

中华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张玨表示,精神病患往往被社会贴标签,就像SARS患者被标签化一样,这都是因为大众不了解而产生害怕与排斥,她希望“心理健康局”能够早日成立,提升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的教育,也期许媒体发挥功能,减少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歧视与偏见。

媒体观察基金会执行长顾玉珍则是针对今年一至七月的报纸新闻进行研究发现,虽然精神病患的犯罪率不比一般人高,但媒体却经常将犯罪事件,归因于精神疾病,甚至“未医先判”,将嫌疑人精神病化,都让病友背上污名的黑锅。

顾玉珍进一步表示,精神病患犯案的报导,大多倾向于“防堵性”而非“照护性”的探讨,甚至将精神病患视为劳动市场的瑕疵品,严重影响到病友的工作权及各项权益。

并以刘侠猝死案的例子说明,媒体对印佣罹患的精神病名称一变再变,显示媒体在相关新闻中对精神疾病的定义是非常模糊的,新闻当事人的疾病资料如此轻易的被曝光,也让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所有努力成为泡影。主办这次活动的光智基金会董事长陈珠璋表示,投入精神医学至今己有五十七年,认为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观念,精神健康及心理卫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积极推动“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的工作”,陈珠璋强调,只有让青少年愉快的成长才能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相关新闻
北大教授为刘涌改判叫好 遭到网友“责难”
大赦国际严重关切昂山素季拘禁中绝食
人权组织质疑青藏铁路工程
里约华人狱中被殴同胞群起抗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