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籲社會大眾還給精神病患人權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9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得倉台北五日電)今天有一場「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病患人權,去污名化的記者會,就在強調精神障礙者人權長期被漠視,還被烙上「瘋子」烙印,今天就精神醫界、心理學、文化和法律和媒體界,共同推動「去污名化」運動,呼籲社會大眾重視精神病患的人權。

今天又發生一件疑似「憂鬱症」母親強灌女兒鹽酸的悲劇,這位狠心的母親究竟有沒有精神疾病尚待查證,但肯定的是精神病患再度被「污名化」。

根據國外的統計,精神病患的暴力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五,比一般人還低,社會大眾往往因為個案,認定精神病患經常惹禍,估計台灣約有兩成以上的民眾,或多或少,具程度不一的精神方面問題,是一個相當大的族群,因此如何強化精神疾病的照護,甚至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去污名化」是重要的關鍵。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張敏就指出,一般人對精神病患的刻板印象就是「瘋子」、「不定時炸彈」、「有暴力傾向」等,但事實上,精神病患具有「退縮」的特質,傷害力遠不如一般人,國外的研究顯示,精神病患的暴力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五,比一般人還低,一般人發生行為或言語暴力的終身盛行率是百分之三十五至九十五,顯示一般人比精神病患者更具危險性。

張敏表示,國人也有兩成的民眾,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只是程度不一而已,台北康復之友協會家屬聯誼會會長金林表示,精神病患是一個相當大的族群,但是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歧視與誤解,讓病患躲在角落,不敢現身,甚至耽誤就醫,絕對有必要讓全民瞭解精神疾病, 以及如何與病患相處。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張玨表示,精神病患往往被社會貼標籤,就像SARS患者被標籤化一樣,這都是因為大眾不瞭解而產生害怕與排斥,她希望「心理健康局」能夠早日成立,提昇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的教育,也期許媒體發揮功能,減少大眾對精神病患的歧視與偏見。

媒體觀察基金會執行長顧玉珍則是針對今年一至七月的報紙新聞進行研究發現,雖然精神病患的犯罪率不比一般人高,但媒體卻經常將犯罪事件,歸因於精神疾病,甚至「未醫先判」,將嫌疑人精神病化,都讓病友背上污名的黑鍋。

顧玉珍進一步表示,精神病患犯案的報導,大多傾向於「防堵性」而非「照護性」的探討,甚至將精神病患視為勞動市場的瑕疵品,嚴重影響到病友的工作權及各項權益。

並以劉俠猝死案的例子說明,媒體對印傭罹患的精神病名稱一變再變,顯示媒體在相關新聞中對精神疾病的定義是非常模糊的,新聞當事人的疾病資料如此輕易的被曝光,也讓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所有努力成為泡影。主辦這次活動的光智基金會董事長陳珠璋表示,投入精神醫學至今己有五十七年,認為提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精神健康及心理衛生應該從青少年做起,積極推動「青少年心理衛生教育的工作」,陳珠璋強調,只有讓青少年愉快的成長才能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

相關新聞
北大教授為劉涌改判叫好 遭到网友“責難”
大赦國際嚴重關切昂山素季拘禁中絕食
人權組織質疑青藏鐵路工程
里約華人獄中被毆同胞群起抗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