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颜圣纮 获慕尼黑动物科学奖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11日讯】特派自由时报记者胡蕙宁╱慕尼黑十日报导〕德国慕尼黑动物系统科学博物馆九日颁奖给台湾科学新秀颜圣纮,奖励他在生物类群的研究贡献,颜圣纮也是该科学奖项成立以来,首度获奖的东方人。

 德国慕尼黑动物学博物馆与台湾素有合作经验,长期以来与台湾的访问学者交往密切。去年刚与驻慕尼黑新闻处合办过“台湾自然生态之美”特展,让台湾多种蝴蝶茧空运到南德孵化成蝶,深获当地民众的好评与喜爱。

 出生台南市、六十年次的颜圣纮,从小就是科学奖项的常胜军,他这次是以不同分类群所组成“拟态群集(mimicry assemblage)演化过程”之研究而得奖。

 他说,自十八世纪以来,生物间的拟态(mimicry)与伪装(camouflage),一直都是演化与遗传生物学者非常感兴趣的课题。他说简单区分,根据生物的族群动态、化学防御以及与捕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拟态型式可分为“贝氏拟态”、“穆氏拟态”与类贝氏拟态。

 这些型式的拟态现象经由一些模式生物,尤其是蝴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近代以来的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着重在生态学、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杂交的探索。只不过不同分类群所组成的拟态群集演化过程,还是很少被提到。

 颜圣纮锁定昆虫纲鳞翅目,斑蛾科萤斑蛾亚科中的蝶斑蛾(Cyclosia)属昆虫的生物类群,来探讨这个议题。

 他指出,由于萤斑蛾高度的雌雄双型性、多态性与复杂的拟态生态,这群昆虫具有极高的形态多样性与混乱的系统分类历史。据估计,它们所参与的拟态群集可牵涉四个目、约四十四科的昆虫。

 此外,它们也具有整个斑蛾总科最发达的,以氰化物为主的化学防御机制、发香系统,以及最复杂的婚配机制。

 颜圣纮说,之所以挑选蝶斑蛾,在于它们具有穆氏拟态理论中不被预测出现的“雌雄双型性与多态性”,而且与多群鳞翅目昆虫形成复杂的“拟态环”。并以特定基因,重建与这些斑蛾具有拟态关系的蝶类与蛾类演化树,了解拟态群集形成的年代,不同化学防御机制涉入拟态的变迁,以及东南亚各岛屿上拟态群形成的过程。

 颜圣纮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在台湾学术网路上,创立了一个entomology的讨论族群。他指出这次得奖的五千欧元,尽管金额不高,却是一项很大的鼓励。他特别对本报指出,欧美科学界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奖励宽容又多样,申请者既无国籍、也无工作单位与年资的限制,很值得台湾作参考。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