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漫谈:戏曲功夫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甩发功

  是戏曲表演特技之一,剧中人物在头顶扎束一绺头发,演员通过舞动发束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甩发功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甩法,在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人物感情上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荡子

  是戏曲中的一种常见的武打表演程式,演员或持兵刃交战或徒手格斗,用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交战双方人数在三人以上的均称为”荡子”。荡子根据人数的不同,又可分为单头荡子、三股荡、四股荡、六股荡、八股荡及群荡子等,四股荡是双方各二人,轮番交战,在武打场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是紧接在双方主将对打之后。

  小翻

  戏曲中有许多滚、翻、跌、扑的技巧,为了防止演员受伤,都要在厚厚的地毯上练习,所以俗称毯子功,泛指在毯子上练习的各种跟头。小翻在跟头项目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舞台表演作用,它的过翻形式优美、节奏强烈、软硬功兼备,动作带有强烈的连贯性,最能造成紧张激烈的表演气氛,能很好地表现炙手可热的战斗场面。小翻又分为踺子小翻、小翻蛮子、小翻前扑、小翻提、小翻踺子等等。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清两代,是昆山腔、弋阳腔等演出的传奇剧目的天下,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使行当分工越来越精细,宋元戏曲中的净丑角色,到明清戏曲中分化为大净(大面、亦称大花脸)、副净(二面、亦称二花脸)和丑(三面、亦称小花脸);大净中又有红面、黑面、白面之分;丑的脸谱,基本上是沿着宋元戏曲的“花面”路子发展的。副净扮演的反面人物,气局亚于大净,脸谱规格略大于丑,就是把丑角眉眼间的白斑扩大些,勾过眼梢,但又不同于大白面,大白面则扩大于整个脸部,或一直可以画到脑门顶。这个历史阶段,昆山腔和弋阳腔是基本相同的。如果比较的话,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如在大净脸谱方面,昆曲在白面上有较大发展,而弋阳腔则在黑面上表现得更出色。
  • 戏曲脸谱是由“代面”(即面具)演化而来,“代面”起到在战争中威吓敌人的作用,后被用到了舞台上。在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年 907年)乐舞节目里就有了“假面歌舞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 1279年),随着戏曲发展,为了方便演员,就将油彩直接勾书在脸上,就成了脸谱。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为使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清楚地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是有必要的。早期的脸谱只用黑、白、红三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后经几代戏曲艺术家的改造加工创新,色彩愈来愈丰富,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 古今中外的戏剧演出都追求外部形式的美感,但外部形式的形态、手法、方法等很不相同。西方传统戏剧的人物造型追求的是写实,也就是如实反映现实中的人物造型。中国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则是非写实的,也就是与现实中的人物造型有一定距离,这样就对外部形式美的追求更加刻意,因而也就使戏曲外部形式的装饰性特征非常突出。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几乎家喻户晓、人所众知,其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诸多戏曲、电影、电视剧都曾搬演过这一经典名剧,如今动画领域也相中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由中影公司投资制作的动画电影《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目前已制作完成。
  • 戏曲脸谱的变形大胆而夸张,正所谓“粉墨青红,纵横于面”。但是,这种大胆和夸张,又不是随便涂抹而成的,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由此也就产生了戏曲脸谱的各种各样的格式与规则,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程式。(“程式”一词在语言学中,本义是法式、规章或格式。《辞源》中说,立一定的准式以为法,谓之程式。)
  • 象征是一种符号,但不是一般的符号。戏曲脸谱就是一种象征性符号。
  •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 《汉宫秋》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杂剧剧本。元马致远作。写西汉元帝受匈奴胁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一反传统描写昭君的作品,以元帝和昭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着重谴责了怯懦自私的文臣武将。曲词文采斐然。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 这次的表演集合了东西方艺术于一堂,而且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晚会中,由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综艺团表演的杂技表演,特别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他们是由复兴剧校综艺科毕业学生、中华民俗技艺训练中心学员及李棠华特技团部分团员所组成。表演的项目有,柔骨双凤、旋转乾坤及金玉满堂。由于团员们个个身手矫健、技艺超群,一位八十四岁的老奶奶说,本来以为会在晚会表演中睡着,没想到随着他们的精湛演出,精神愈来愈好,整场晚会都没有阖过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