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物】连震黎的摄影生涯

从报导文学到五花八门的媒体世界

人气: 6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陈柏年台湾报导)连震黎本是一位忠于以影像记录、报导弱势与边缘的摄影记者。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他是如何转任到娱乐杂志的霸主--时报周刊,并且在消沉职场之际,寻到柳暗花明的转折点?……
  
*内向自闭的童年时光

  连震黎的身形高硕颐长,约有一百九十公分。走入摄影这一行与他的家学颇有些关联。连父是一位国小自然科学老师,当时就运用摄影技巧制作多媒体教材,并与师大教授、视听馆合作,在制作与美学上表现卓越,甚至获当时第一大报中央日报延请摄影记者,但都被以教育为职志的连父婉拒。连震黎在耳濡目染下,三、四岁的稚龄就进入暗房,帮忙调配药水、洗照片等等工作,到十几岁时已经可以自己翻拍相片,无形中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也许具有艺术天分者的心灵特别纤细,无法忍受外界的喧扰。连震黎描述自己小时候非常的内向、自闭。往往沉浸在侦探怪盗小说的世界里,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因为爱做白日梦而不喜言语,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还被老师怀疑为有智力障碍。连震黎说他从小就感觉自己与他人、与团体有一种无法打破的隔阂,这种间隔牢不可摧,无法调和,但善良的本心又知道要与人为善,以致于他常常感到自己内心分裂为“两个我”:一个我漠然不动、冷眼旁观世人;一个我则能言善道、富表演天才,如变色龙一般在人群间游走。此后在他的人生旅程中,这两个我时而抵触,时而并容,交织成连震黎生命中的基本冲突与动力的来源。

*在摄影中寻求寄托

  虽然早年对摄影技术已然娴熟在心,但是就读淡江德文系的连震黎真正心系摄影,开始全心投入,是在他大学三年级。彼时由于徬徨出国念书与否,心情苦闷之下,儿时习得的摄影技巧竟在此成为心灵唯一的寄托。偶然中他被同学拖着选修了一门摄影课,此后为拍摄作品废寝忘食。不论刮风下雨、山边水涯,都可见到他出外取景的身影。狂热下,连震黎又将自己的宿舍改为暗房,镇日在刺鼻的有毒药水中忘我地反复冲印、检选照片,约有一年之久。岂知这样无心插柳的结果,竟使他在台湾大专杯摄影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第一名的殊荣。当校方通知他领奖时,他才晓得原来自己的作品获得外界如此的肯定。当兵时连震黎几番深思,终于决定以此为发展方向。他感觉童年时对于摄影,点点滴滴记忆与学习,就像丝丝缕缕的绵絮一般,从父亲延续到他的身上,而这些棉絮在大学时终于捻成了一条坚实的绳索,成为他在生命浮荡飘摇时重要的支撑。

  大学时候的连震黎受《人间月刊》影响甚深。当时由陈映真主编,以台湾中下阶层,弱势团体代言人自居,提倡良知、人文关怀、图文并茂的报导摄影杂志,是他心向往之的方向。初期他所拍摄的作品中有许多外劳、贫苦群众,或是原住民的工作情景。虽堪称真实写照,但色调不免偏于孤高凄苦。连震黎说自己会走上摄影这条路,其实也是因为他知道在心底深处,他不易妥协的个性难以与人共处;而摄影性质单纯,正好符合他喜好自由、不受拘束的个性。于是当完兵以后,连震黎就意兴风发地迈向摄影之路。

*颠峰后的困境

  退伍以后,连震黎进入摄影界知名的公司--第五阶专业冲印店,放下身段担任学徒一年。这个专业的工作环境使他接触到许多摄影名家的作品,细节技术日见严谨纯青,作品参展得奖,日后也顺利展开梦想已久的摄影记者工作。岂料不到短短几年,连震黎即对摄影工作出现了疲态,甚至有转换跑道的念头出现。

  媒体短视逐利的基本性质,本就与连震黎成为报导清流的初衷背道而驰。他提到在几家政论性杂志的工作期间,对政治人物犹如泡沫般的兴起与消失、戴着面具的宣传手法,以及虚伪矫情的拍摄方式,从空虚感到厌倦,终至麻木而机械。而在娱乐界中更是严重,使连震黎对于摄影的信念渐渐崩溃。为了符合娱乐圈的性质,连震黎必须隐藏他内在的一面,于是在空虚中他纵情追求更精致高档的摄影机型、流连经典难求的车款,益发追随同好,想以游乐摆脱工作的不快。摄影不再成为他情感的寄托,反而变成生命的重担。而此时他又已经成家,妻子患有囊肿且将要临盆,连震黎形容当初本是维系他生命、承担压力与感觉自由的绳索,如今却在他身上越缚越厚,已经使他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奇迹的发生

  连震黎的太太张淑华,本是张老师月刊的执行主编。由于数年前的车祸使她有筋骨酸痛的问题,而怀孕后的胸部纤维性囊肿益形恶化、疼痛,使得她为将能否顺利哺乳的问题隐隐忧惧。岂知就在女儿临盆的那一天,小学老友谢月亮偕同先生彭士文一同造访,赠送《转法轮》一本。而这个愁云惨雾的家庭就此拨云见日,有了奇迹式的逆转。  淑华本因照顾婴儿繁忙而无暇阅读,但是当她翻开书时就有非常祥和的感觉,使得她在紧张而疲累的一天过后,常常挑灯半夜静读,不忍释手,就如此缓慢但不间断地读了下去。怎知还未读到一半,一日起床,原来左胸肿大的纤维性囊肿就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在持续学、炼功以后,旧创与酸痛不药而愈,育儿也不再那么紧张,身心灵都轻快许多。即使如此,连震黎仍无心修炼,也不愿将妻子的康复与炼法轮功做连结。实事求是、眼见为凭的观念根植,让连震黎仍旧对法轮功抱着迟疑、事不关己的态度。两年半后,才怀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去上法轮功九天学法炼功班。不料听法时平和愉快,学功时也清楚感受法轮在体内旋转,使他渐渐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更不可思议的是次日一醒,连震黎就见到七彩夺目、色彩变换的法轮在空中旋转,持续有数分钟之久。他告诉妻子“法轮大法一切都是真的!”声音哽咽,泪眼扑簌,此后,他的生命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更为圆融自在的生命境界

  修炼以后,连震黎原本霸道、傲气、尖锐的个性,逐渐转为圆融礼让。以前在抢镜头时会一马当先地架开双肘、不让别人取景的他,如今变得沉稳且能照顾后来的记者有个位置,一起完成工作。母亲也感觉他“脾气没那么躁了”,没有那么凶、比较可以听进别人的话。连震黎笑说自己改了闯红灯、超车的习惯。这不仅是因为会违规罚款,也是因为他了解要真心为别人着想的缘故。而他也因此惊险地躲过了好几场可怕的车祸。

   步入修炼,使连震黎工作起来更胜任愉快。以前在办公室呆两三个小时就走人的他,如今会待命支援,主动清扫杂物、帮助其他同事完善工作。也不再机械式的了事,而能体谅拍摄者的感受,可以善意的理解人。最神奇的是他的感受更加细腻了。以往用闪光灯拍摄,要控制难以察觉的光线落点,常要耗费一两个小时,如今他在闪光灯中,却能清楚看到闪光灯落在物体的方向,找角度更加容易,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工作起来迅速且事半功倍。

  妻子张淑华欣慰地说如今的连震黎在慢慢脱去了一件件虚浮冷漠的外衣,愿意让先天的善良如实流露。原本总是与人有着不可消弭的隔阂,不知不觉中自然打破了,走入修炼的连震黎,心境越来越平和宽容。在五花八门的媒体世界中,有一个清醒的定位,有一份了然的舒缓,对良知、对社会负责,工作与角色不再有迷乱匮乏的感受。

  摄影,在连震黎的心中,似乎又还原它自由的清新面貌。 @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