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让学术道德成为研究生必修课

标签:

【大纪元3月14日讯】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巨集院士3月4日为化学学院约400名研究生,报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他强调教育界引用许多西方科学,但没有注意科学的内涵,更忽视了学术界的科学道德建设。

据中国青年报报导,这场学术报告会自1995年开始举办,目前已是第200期。这次报告含有另一个必修课程——就是这个学期新开设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

多数学生听到时都会感到不理解。学术道德?科技写作?还能单独开课?但对于多数高校研究生来讲,有关学术道德和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是与导师的私下接触中获得,而不是来自正规课堂。

中国教育忽视科学内涵

主讲教师的陈尔强教授则认为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美国阿克伦大学,学术道德与科技论文写作,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分别由法律和英文专业的老师授课。在西方国家,更是研究生正常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国内高校却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

许智宏校长认为,我们引用许多西方科学,只把它当做一种技术,一种强国的手段与振兴民族的工具,反而没有注意科学本身内在的价值,更忽视了学术界的科学道德建设。

正视学术道德规范

现在化学学院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春辉负责具体工作,对内负责学术纪律教育,也透过各种形式来警示研究者,对外受理相关投诉问题,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报告会的主持人、长江计划特聘学者、化学学院严纯华教授,认为这门课的开设很有必要,“学生是研究的生力军,假如他们在资料处理方面有偏颇,必然影响论文结果的真实性,以及他们日后做人的态度。”

学术界报告文献出现病态

陈尔强教授以台湾学者的来信,这位学者到欧洲参加一个著名的化学学术会议,碰到来自欧美的重要化学杂志的编辑谈到,对于来自中国的稿源有些担忧:一些人表示许多稿子一稿多投,写作不认真。一些杂志列了一份黑名单,一旦发现中国学者一稿多投,立刻退稿。给国际化学界留下这种印象,对中国化学专业学生们的前途来说,不是好事。

陈尔强曾经收到一篇稿子,“我不用看就可以退稿。”在这个领域至少有3万篇相关文章,可是这篇稿只参考了3篇文献,还是陈旧的。这说明他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肃。怎能做学问?”陈尔强教授强调,科研工作的成果表现在科技论文上,论文的写作又体现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学生行为违反学术道德

科研工作者的实验操作必须有真实的记录,但国际上许多学术道德丑闻,都是和实验记录虚假有关。陈尔强说:“从去年5月开始,发现化学学院做实验的同学拿到的实验记录本,上面有编码、日期,还有郑重声明。这个记录本是学生离校后归校方保有的学校财产。这些细节应该注意,让学生在生活习惯中培养起来,成为一个正直、负责的人,让学术道德成为习惯的一部分。”@(http://www.dajiyuan.com)3/14/2004 2:51:56 AM

相关新闻
台湾学者参与 
 破解地函热柱之谜
中国出国留学总数超过七十万人
爱情长跑有成果 黄磊下月中旬结婚
克隆领域的措辞误导现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