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疑惑

标签:

【大纪元1月21日讯】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2003年8月20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上宣布,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1]。2004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专司此事。其实,教育部从1993年就开始对1976年以后新建的以本科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校评估,到2000年底已评估了171所此类高校;其次是从1995年开始对于进入“211工程”的重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水平的评估,有16所高校接受评估;再次就是启动于2001年的介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办学历史较长、以本科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2]。目前,中国有本科高校644所,独立学院300余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900余所,按照五年一轮计算,每年将评估和抽查250所院校。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种。今后,教育部还将逐步建立将评估结果与增设新专业、审批学位点、确定招生计划等相关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3]。对于第一次被评为不合格的学校,将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学校,将限制其招生。

  于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在中国掀起一片热浪,仿佛新一轮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家教育部对各高校有生杀大权,上头行政命令一下,下面都得冲锋陷阵,纷纷全体总动员,表决心,下战书,铺天盖地的进行宣传。且用“本科教学评估”为关键字在网上搜索一下吧,跃然而出的是众多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网站,其重视程度自不必说,逼人的压力扑面而来。每个高校陡然间压力遽升,这种压力最终转嫁到教学第一线上的广大教师,甚至学生们也牵连其中,谁也无法幸免。在某校全校师生员工誓师动员大会上,甚至出现文革遗风般的校长动员口号:“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这对经历各种运动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感觉实在太熟悉了。显然,如果不是教育部动用了“限制招生”的杀手镧,如果不是评估结果对公众公布,进而严重影响学校招生、就业等关乎生存大事的问题,各个学校会这样撇一切日常工作于后,把它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吗?

  由于此政策意图长期执行,不但要五年折腾完所有高校,还要五年一折腾,影响面和覆盖面空前。这个涉及中国教育界这么多人口的大工程,在表面上一片积极拥护与坚决响应声中,真的是形势一片大好?在小部分人的头脑发热中,大多数人的反映如何呢?是否有哪个部门或高校站出来大声疾呼或表达真实的观点和声音呢?该是进行冷静思考的时候了,该是正式面对此运动中各种负面效应和造假行为的时候了,否则,中国教育还经受得住这样的折腾吗?

   本人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授、博士,出于责任和良心,有必要表明个人观点,并把周围同事的真实声音传递给外界,包括一些渠道传来的消息。和本人有同样看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也肯定有更多的人有更敏锐的眼光和观点,尤其是那些身处教育界高层的领导们,看到的明白的更多、更彻底。并且,我所发出的疑惑,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我有限的眼光所及之外,也许中国教育界并没有集体成为哑巴,或成为逆来顺受的小媳妇,毕竟国内还有几所牛气冲天的大学,也许是可以不理睬这样的行政命令,虽然它们已经被称为“留美预备班”之类的名字,但中国教育界少了它们,肯定如同少了主菜的一桌筵席。但是,大多数学校只能紧跟上头的指挥棒走,最多偷偷发发牢骚而已,公开的抗议和抵制只是幻想。当然,我也乐观的希望这样的民意已经直接传递到了上层,同时希望所谓本科教学评估不要成为一辆无法停止的快车,迅速把中国教育拖到不可未知的黑幕中。

  首先申明:对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本人和广大教师不会否认。此类宣传在网上遍及,轻松可以查阅,这里略过不表。

  疑惑一:评估指标体系、方式方法科学吗?
  针对本科教学评估,教育部公布了一套繁琐的指标体系,覆盖面之广,无所不及。本人拿到校方下发的分解、解释后的三级详细指标体系,厚厚几册,看得眼花缭乱。很多地方就是左右互搏,重复出现,交叉引用,无法自圆其说,好像一个头脑不清楚的老太太的絮絮叨叨,弄得人心烦意乱,不知从何着手。于是连篇累牍的写材料、交材料,大会小会讨论,不清楚的地方若要四处去问,最频繁和经典的答案为:“我也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于是乎,大队人马出动,四处访问通过评估的兄弟院校,活动能力强者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恨不得把外单位的评估原始材料连锅端(不那么容易,很多被视为高校自身机密)。反正,修修补补后的材料端到所谓专家的桌面上,也许视曾相似,谁知道是哪道菜?

  其实,巨大工作量也包括来自对指标体系的解释模糊不清,缺乏操作性。仅举一小例,对旧试卷的要求问题上,本人和同事们砸入的时间最多,此前若干个学期的试卷全部重新处理,全部成绩及其分析等文档重新打印补充,一会儿变格式,一会儿变整理标准。因为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都不知道怎样做更好,哪怕不断请示教务处处长、管理教学的校长,结论也是茫然。于是,忙碌了半年多,现在都没有办法达到内部要求,更不敢奢望能达到那些挑剔而抽像的指标要求,同时还有大量遗留问题不能解决,甚至谁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变。为了教学状态的历史行为,弄得人仰马翻,正常教学大大受到冲击,值得么?不是为了这个评估而牺牲了很多学生的教育吗?

  本人的看法是:如果非得搞一套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出来,建议参考ISO质量认证制度。质量认证也叫合格评定,是国际上通行的管理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质量认证按认证的对象分为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两类,按认证的作用可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其中,安全认证是强制执行,合格认证为自愿执行。

  学生不是高校教育的产品么?高校进行教育工作,当然有对应的教学质量体系。因此,为什么不把本科教学评估拆分为两块?分为为强制和自愿部分。强制执行的部分是为了杜绝“野鸡大学”出现。实事上,目前教育部公布的参与教学评估的高校名单应当都是初审合格,这种评审应简单而操作性强,对大多数达到一定级别的高校都可以免检。另外一个部分是自愿参加的部分,即本科教学质量合格性认证。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制订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文档,各高校参照执行,并根据高校需要自愿决定参加与否,可自主选择时间。对评估合格的高校,教育部可授予证书,对社会公布,供广大考生、家长、用人单位参考,但仅做参考建议。当然,为了鼓励高校自愿参与并通过认证,在增设新专业、审批学位点等方面,可优先考虑具有证书的高校,而不是必要条件。更重要得是,在诸如确定招生计划这样的敏感问题上,还是不要过多干预各高校的自主办学权,自然有市场机制调节,相信广大考生和家长都是明眼人。这如同买贵重商品一样,有证书的产品对购买者肯定具有相当吸引力。

  强烈呼吁教育部拿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包括教学环节中的各种格式规范的文档,各高校根据情况填空即可。更重要的是,教学评估不能计较历史行为,而是从公布评估名单后的当前学期开始正式启动,历史行为只能参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迎评促建的目的,否则就会出现下文的问题。

  疑惑二:评估腐败何时修?
  赒济部长当然具有超前预见性,他指出对那些在评估工作中做手脚的高校,发现后就评其为教学评估不合格单位,并向社会公布。这样的申明显得多么苍白啊,如果你听到了以下事例。

  西南某高校得到了某次教学评估优,此消息对本校人尤为振奋,更增加了确保合格评估的信心,甚至产生了得优的幻想。本校教师听得校方的豪言壮语,个个相对苦笑,此所谓冷暖自知。于是,多路人马纷纷赴外取经,回来后,很多教师却欲言又止。本人听得消息反馈:为了解决旧试卷丢失问题,该校组织学生突击做题,为了达到旧试卷的效果,采取种种“做旧”的技术手段,比如在试卷上洒水并于日光下暴晒,以求得天衣无缝的效果。

  种种类似招术,数不胜数,定然是动用了该校人全部的智慧。比如另外一例:等得评估专家到达该校,即便他随意走动,他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遇到的都必然是事先安排好的人,而表面上却完全不露痕迹。这个招术是否视曾相识呢?正是中国总理温家宝脱离了某地方的安排路线,才偶然见到了熊德明,于是有了著名的总理为农民讨拖欠工钱的故事。那么,以高校人众多高级知识份子的智慧,即便是温家宝亲历进行评估验收,恐怕怎么突发奇想的改变参观线路,都是在高水平的算计中啊。

  对于教学历史状态,肯定每个高校和教育部推出的评估指标都不会完全吻合,程度不一致罢了。那么有组织的被迫补充、制造这些工作算什么性质呢?历史是可以恢复得起来的么?恢复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更可悲的是对高校教育职能的拷问:你教育的人到底是具有什么样人格的人?是一个起码的诚实的人吗?整个社会的信仰和诚信缺失,让这个群体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公然造假,还无耻的四处传播、交流经验,这若让民众知晓真相,如何接受?由校方出面组织学生作假,这对学生们的心理和诚信损失何其严重?谁为这个负责?这些得了评估优秀或良好的学校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当他们坦然而熟练的造假时,可曾回想个人心灵深处曾经有过的良心、道德和善良诚信等美好品质被校方的指令弄得轰然倒塌的时刻?我们的教育,到底在摧毁什么!

  下面的事例会更进一步说明诚信和造假不仅仅是校方行为,而是教育部门的有组织行为。西南某地某校规模小,办学资源严重缺乏,光是教师数量就严重不够,于是,在某市教委的组织和行政命令下,紧急动员数个高校选派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到该校“支教”,承担课程任务,名义上成为那边人事材料上的教师,时限至少为该校本科教育评估期间,评估完毕就可返回。那个地方太偏远,没有年轻教师愿意去,于是反复动员,许诺加强制;校方表示这是来自上面的“政治任务”,必须完成指标。至于为什么非要年轻硕士,那都是学位和年龄等统计指标上的需要。如果那个高校能通过临时借调顺利通过教学评估,那真会成为一个教育界的运作经典,是以下瞒上、集体舞弊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也有一定年头了,有听说哪些高校评估不合格么?本人孤陋寡闻,也没有兴趣主动去打听各种内幕,只听得某校初评为不合格,亮了黄牌,通过教育主管负责协调的上下活动,最后什么事情也没有了,皆大欢喜。更进一步,让我们看看2003年的评估结论,颇为蹊跷[4]:2003年,教育部组织了对上海大学等42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上海大学等20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论为优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19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论为良好;3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论为合格。优秀率近50%,可谓跌破看官眼球!中国教育的质量形势乐观乎?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世界竞争力么?到底是中国的标准太低,还是我们的学校太好?

  除了无奈的集体有组织造假,另外一个方面,某些个人想必在里面更是收益颇丰。仅考虑那些所谓评估专家吧,全中国1800多所高校和学院必须参加评估,五年一轮,那光是跑遍这些学校就不容易了,还可能在其就职的本校认真工作?何况很多情况下还不是跑一个学校仅仅一次。参与评估的学校定然是主动抛出多情的绣球,盛情相邀,恨不得“以身相许”,射出的糖衣炮弹恐怕都是重量级,难免有缺乏道德和自制力的专家中招。谁来监督管理这些所谓的专家群体呢?

  疑惑三:评估经费哪里来?
  教育部周济部长强调教学评估不向高校收费,由教育部设专项经费聘请专家开展评估工作。这听起来似乎无可挑剔:看国家多体贴,连经费都不要各个高校出了。实事上,围绕本科教学评估的日常工作量巨大,从已经或正在进行评估的高校经历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比任何高校常规工作都波及面大的苦差事。听说,江浙某高校为了通过评估,广大教师连续奋战,从接令到评估日的数个假期没有休息。初闻此消息,无比惊讶,大致两年多的假期都泡汤了,那节假日自然也是贡献。历经时间之长,人力物力之大,不是让人慨叹么?这在资金耗费上意味着什么?各位看官自然会得出结论。诸如:加班费谁出?大量材料制作的费用谁出?四处考察取经交流的费用谁出?邀请评估专家到校“指导兼培养感情”的费用谁出?等等一系列拷问,恐怕只有哭丧着脸的校长大人们最清楚。在西南某高校一个动员大会上,校长申明没有钱为为期一年多的本科教学评估投入,要求广大教师奉献加班,台下哗然,怨声四起。本来,中国教育就严重投入不足,只有少数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富得留油,把各种有限资源集中在小部分身上,很多高校惟有艰难度日,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比如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高校建设还算清白,前段时间冒出来的招生黑幕就说明某些高校的不法不当行为是生存压力和利益驱动下的集体所为。

  疑惑四:强制本科教学评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本人学理工,才疏学浅,这个问题无法回答。是不是有什么行政法可以解释这一中国特色呢?也请国外教育界的朋友提供国外相关情形。姑且把这个当成一种国家或部门行为,涉及面这么大的决策,难道都是少数人拍拍头脑就启动的?有没有经过各级审议和广泛听证?另外,评估不合格将受到办学上的沉重打击,在各种和上头打交道的环节中连环受限,怎叫高校不服服帖帖的跟着指挥棒走,甚至连一声异议都不敢发出。

  目前各种怪现状让一线教师疑惑,更有悲愤。良心,不允许我们保持沉默!曾经人称“人类灵魂塑造者”的教师,如今不再拥有这个耀眼的光环,试想自身灵魂都扭曲,如何还能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呢?

  中国教育啊,为何你如此苦难深重!冰山一角,望看客清醒深思。言尽于此。

  一名高校教授  2005年1月18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全面启动,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30822/3089686.shtml
  2. 高校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启动,http://www.zju.edu.cn/zdxw/jd/read.php?recid=370
  3.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http://jxpg.cdutcm.edu.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46
  4. 教育部日前公布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评估结果,http://learning.sohu.com/2004/06/29/35/article220773508.shtml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不代表大纪元。

相关新闻
读者投书:共产党对普通人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绞杀
读者投书:反对《基本法》第二十三条 捍卫香港的自由与权利
截访者“完美接管”省信访局——鸠占鹊巢?
投书:十月一日纪国殇 罪魁祸首共产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